穷养?富养?一直是父母们关注的话题。
以富养滋养气质,以穷养锻炼品质。是每个父母的美好愿景。
平时跟妈妈们聊天,大多数都支持物质和精神的富养,满足孩子一定的需求,但不骄奢淫逸。
然而在实际上的生活当中,很多家长却在不知不觉中穷养著孩子。
穷养的不是物质方面,而是精神方面的穷养。
精神方面的穷养,指的是父母对孩子过度苛责,充满了对孩子的不信任、贬损,而缺乏鼓励。
这几件穷养孩子精神的事,你或许也正在做。
剥夺孩子的意愿
前些天,有这样一件事登上了微博热搜。
在节目中,年仅十来岁的初一小女孩,控诉父亲撕毁了她写的小说。
小说不是3千字,3万字,而是30万字。
热爱阅读的小女孩,用三年的时间,一笔一划雕刻著她的小小梦想。
普通的大人尚且不能轻易做到的事,这幺小的孩子得有多热爱写作才能坚持下来啊。
但她的父亲,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大不了的事。
怒于孩子偏科,全部撕毁。
“跟学习没有直接联系。”
“父亲是在帮助你,走上正道啊!”
“跟学习没有直接联系。”
“父亲是在帮助你,走上正道啊!”
比起孩子的写作梦,理科的成绩更加重要。
父亲不会在意,女儿提到自己的创作时,那种亮晶晶的眼神一点点熄灭了。
“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
“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
而这样的打击,其来源是最亲近的家人,最敬爱的父亲。
我们家长总是怀著美好的愿景,为孩子规划著他们的未来。有时候却忘记了,孩子们也有著自己的想法。
就像《小欢喜》里英子说的那样:
“那是你的愿望,不是我的。”
“那是你的愿望,不是我的。”
以家长的身份,以一句“为你好”,随意处置孩子的想法,这样真的对吗?
最初的梦想,也最是珍贵。
它不是物品,而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对孩子的精神富养,就从守护孩子的梦想开始吧。
真正的爱,不是控制和打压,而是接受和尊重。
跟别的孩子攀比
不少人的童年里,都会有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孩子长大之后都怎么样了呢?他们是这样回答的:
@小茶几:
从被比较的时候开始,我内心就没办法放下成见。我会特别讨厌那个被跟我比较的人。
@Sam:
小学的时候本来是班上第一,每天还在被我妈嘲讽我比不上她同事的儿子,后来我就不想学了,本科都没有考上。倒也不是报复,只是觉得特别累。
@孤独的老虎:
我还好吧,我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实际上我很迷茫,好像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我比别人优秀,否则我就没有价值。
童年的阴影,遮住了成长的光芒。
在比较中长大的孩子,后来都活得不太幸福。
父母对孩子长大后的心理建设、前途发展和价值判断都有著深刻的影响。
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3.4%的受访家长坦言会羡慕别人家孩子的优秀,会经常比较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
我们的初心,也是希望孩子能“知耻而后勇”,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激励。
但在孩子的眼中,压力和无助感却与日俱增。
13岁的小男孩天天,因为父亲一直夸别人家的孩子,留下这样的纸条后,便离家出走:
“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后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再见了,爸爸……”
“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后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再见了,爸爸……”
“你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了孩子心中的一根刺,无时无刻不让孩子刺痛。
孩子痛苦、挣扎,选择了离家出走的极端方式,咽下去的是“你看看别人的父母”这样的讽刺和挖苦。
我们自己,又能接受这样的对比吗?
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关系就像冰封的高墙一样难以消融,那些爱和关心也全部被隔离在了高墙之外。
将辛苦作为道德绑架
我受苦受累都是为了你!
你不好好学,就是对不起我!
不要买了,家里供不起你。
我受苦受累都是为了你!
你不好好学,就是对不起我!
不要买了,家里供不起你。
这些话,你对孩子说过吗?
诚然,我们每天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的就是给家人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却不曾想,这些诉苦的话带来的匮乏感和愧疚感织就了一张大网,牢牢地将孩子的手脚绑住了。
愧疚于父母的苦都是由自己带来的,负罪于自己不配去享受,不配去拥有和追求。
只因为父母是家中的“牺牲者”。
长久的积压,带来的是精神上的负累和疲惫。
或因压抑而停滞不前,或因压抑而爆发。亲子关系由此而失衡。
电影《伯德小姐》中,迫于母亲长久以来的精神压迫,Christine愤而向母亲吼道:
养我到底要花多少钱,我长大开一张支票还给你,再也不用跟你说一句话。
养我到底要花多少钱,我长大开一张支票还给你,再也不用跟你说一句话。
我们家长想要的结果,是这样吗?
我们养育孩子,供给于他们,并不是为了春播秋收那样简单,而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请移开加筑于孩子身上的重压,让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呼吸吧。
幸运的人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真正的精神富养,不是用物质来充斥、用满足来堆积,而是从精神上的温润和滋养。
《中国人的修养》中,北大校长蔡元培这样写道: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法的语气和方式。”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法的语气和方式。”
用沟通代替独裁,用鼓励代替比较,用共情代替绑架。
愿每位家长都能给孩子提供真正的精神养料,陪伴他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本文来自妈妈手册系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