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音乐神童”莫扎特的事迹吗?看过《最强大脑》里的记忆“天才”吗?
你身边有那种什么都会,什么都好的“别人家的孩子”吗?是不是觉得,他们既有天赋,又很努力。
你有没有心生羡慕,觉得自己没有天赋?再怎么努力,这辈子将注定平庸?
不,不是这样的。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用大量严谨的科学实验告诉你:
普通人一样可以变成大师,只要走对了路。
“天才”们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经历了类似的四个阶段。
杰出并非是一种天赋,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的技巧。
这里的关键方法是:刻意练习。
提出这个理念的,是安德斯埃里克森博士。
他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
埃里克森博士用毕生时间研究了体育、音乐、西洋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获得成功的共性,发现了“刻意练习”的重要性。
掌握了刻意练习的方法,平凡的你也可以和大师们一样的优秀。
一、什么是刻意练习
01一万小时理论是不存在的
畅销书《异类》的格拉德维尔提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但是本书作者提出:“1万小时理论是不存在的,这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首先,承诺达到1万小时就能成为高手是错误的。
按照这个思维,你只要弹钢琴达到1万小时,不要人教,也能成为钢琴家?
其次,每行每业都要1万小时是不现实的。
有时候根本不需要怎么久。比如练习记忆力,200多个小时就可以成为高手了。
再次,1万小时就够了是不对的。
对有些行业来说,远远不够。比如芭蕾舞演员的练习时间远远超过了1万小时。
时长并不是成为卓越的原因。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练习的时候,有明确的目的。
02有目的练习,是刻意练习的前提
在很多人眼中,开了20年车的老司机,一定比开了5年的司机更擅长开车。
其实不然。据统计,很多老司机的车技,还比只开了5年的司机稍微差一点。
对此,有研究表明:一般而言,一旦一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维持这样,就算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进步。
这就是“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要想提高自己的水平,必须坚持有目的练习。
书里列举了史蒂夫法隆记忆数字的案例。
大三的学生史蒂夫参加记忆力实验。第一天最多记住8个数字。
后来,他开始改变方法,通过每次的指导和反馈,开展有目的练习。很快就从记住8个数字变成记住82个数字。
由此可见,有目的练习比“天真的练习”好太多了。
因为它有明确的目标,是要记住更多的随机数字;练习状态很专注,每次坚持1小时训练;练习包括反馈。
同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刻意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在记忆力的实验中,作者一开始设计的方案就让史蒂芬感觉不舒服,史蒂夫背出来就加大难度,反之就减少难度,总是让他在距离自己极限不远的地方。
因此,对有目的性的练习来说,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专注的状态,及时的反馈,以及稍微高一点的目标。
03刻意练习的目的,是创建更多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除了是有目的练习以外,还需要正确的方法。
所以基本上刻意练习用在一些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比如那些根据打分来客观评价的体育项目等。
其中,新手和大师的重要区别在于刻意练习中形成的心理表征数量的多少。
心理表征,就是下意识反应。
比如对寿司大师来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而是艺术品。在几十年的“创作”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食材、口味和做法的经验,这些做法和经验的认知构成了他对寿司的心理表征。
但是对于新手来说,心理表征太少,所以理解力自然不如大师。
总之,刻意练习的目的,就是创建足够多的心理表征。
二、杰出人物的成长路径
莫扎特4岁开始演奏小提琴,6岁开始作曲,8岁写出第一部交响曲,12岁创作歌剧,被称为音乐天才。
事实上,这源自于莫扎特父亲在莫扎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的训练。当莫扎特明确开始创造曲目的时候,已经积累了十年左右的练习经验了。
他的成就源自刻苦的训练。
作者认为:杰出人物通过一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在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改进,终于练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除此外,没有捷径可以走。
匈牙利的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夫妇在研究了各个行业领域中数百个被认为是天才的人之后,得出一个结论:
正确的养育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将他变成一个天才。
他们用西洋棋作为载体,拿三个亲生女儿,苏珊三姐妹做了实验。
三个女儿也很争气,年幼时候就脱颖而出,在西洋棋这个通过极其客观的标准来测量水平的领域,均跻身世界一流,成为杰出人物。
作者研究了他们的成长路线图,发现他们在西洋棋界所走的路,基本上和各行各业所有杰出人物在迈向卓越的过程中所走的路一致,都经历了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里,父母在培养孩子中的角色,对于我们普通人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也很有启发。
01产生兴趣
用三姐妹的例子来说,父母始终用一种好玩的方式向孩子介绍他们最终从事的领域或者行业。
大女儿3岁发现了西洋棋的棋子,用来当玩具。
父母就以孩子的心态和孩子玩耍,把孩子朝著“玩具”的真正目的引导过去。比如向孩子解释,西洋棋的棋子在棋盘上是如何移动的。
父母给予的,是大量的时间、关注和鼓励。
父母以成就为导向,教给孩子重要的价值观,比如自律,负责任,运用时间的方法。
还有个有趣的发现,兄弟姐妹的激励作用也是一个动机。
比如孩子在看到哥哥姐姐从事某活动获得了表扬,自然也想要加入进来,获得表扬。
02变得认真
当孩子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在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会慢慢地想要做得更好,变得认真。
这个时候,也需要家长变得认真。
除非家长本人也是本行业的专家,否则,家长需要给孩子寻找一位导师。
坚持送孩子去上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其中,作者还强调了一点,作为家长,启发孩子的内驱力更为重要。
只有自己想要真正学好这个技能的孩子,才有更多的勇气和毅力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03全力投入
一般来讲,未来的杰出人物在12-13岁,或者15-16岁的时候,投入巨大,才能成为自己那个行业杰出的人物。
孩子在这个阶段,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技能,将学习变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这个阶段里,需要家长配合各种寻找导师,学校,接送,做好资金和后勤的保障。
04开拓创新
创新离不开刻意练习,开拓者在超越前辈的时候其实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创新者在各自行业都工作了很久,才能开辟新天地。
这四个阶段是杰出人物的成长路线图。所有的杰出人物的成功,都离不开产生兴趣、变得认真,全力投入、开拓创新。
三、用刻意练习,让你的人生开挂
在我们解释了刻意练习的概念,提供了卓越人士的成长途径后,是不是照做就可以学会任何东西了呢?
这还不够。需要知道刻意练习的3F原则。
第一个F,focus.专注。专注至关重要。走神或者放松的时候,都不会进步。
闺蜜跟我分享过一件事。她女儿有次上钢琴课,老师问她:你在干嘛?
孩子回答说,我在练习呀。
老师说,不是,你只是在敲击琴键而已。
全神贯注于练习的目标,控制自己身体的各种细微反应,练习才会有效果。
如果只是为了开心,那么得到的也就只是开心,不会是进步。
在刻意练习中保持专注,才能去思考自己的动作,不断的调整自己,建立强大的心理表征。
第二个F,feedback.及时得到反馈,是改进的极好办法。
玩过Dota或者王者荣耀游戏的朋友们,什么时候你觉得特别爽?
是“打掉”对方英雄时,系统说:“First Blood”、“Double kill”、“Killing spree”、”Godlike”……
这种对你的行为立马给予的评价就是即时反馈。
作者认为,最好的拥有及时反馈的,是找一个好老师。
因为老师对错误有著极大的敏感度。通过老师及时识别出你的错误,给予正确的反馈,你就知道如何继续向对的方向前进。
没有导师也不要紧。
美国著名的作家富兰克林,少时贫穷没有导师。但他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分析范文并思考,创建自己的心理表征,不断模仿和练习,直到投稿成功。
即时反馈十分重要,它能够让人们随著时间的推移,通过纠正错误和精进技巧而使自己的技能精益求精。
第三个F,fix it.发现有问题,立即改进。
当发现错误之后,要想出各种办法去解决它,设计专门的环节,攻克特定的弱点。
比如打羽毛球,业馀球手喜欢打比赛,但是进步很小。
专业球手不会这么做。他们会细抠基础动作,不停的练习,练好为止。
这个练习没有美女啦啦队的尖叫,看起来枯燥又乏味,但会让你进步,让你突破。
这就是3F原则。从专注开始,有及时的反馈,不断的调整,挑战舒适区。做到这些,你就可以在工作中随时准备刻意练习。
每天都带著刻意练习的心情去工作,很快就成为一个更棒的人。
同样在生活中也可以用刻意练习变得更好。
找个导师,每周花点时间,及时反馈,不断修正,你可以实现很多梦想。
作者认为,任何人都可以进步,但需要正确的方法。如果你没有进步,不是因为你缺少天赋,而是你没有用正确的方式。
要想真正人生开挂,用好刻意练习,远不止知道概念而已,最重要的是,去做。
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问题,让这一技巧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锦上添花,让人生开挂。
哥伦比亚大学曾经进行过一个实验,研究者韦曼和他同事,将水平相当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他们学习物理,另一组则由两名助教采用刻意练习式教学方法。
两名助教每节课都会向学生提出一些物理学问题,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回答,然后助教立即反馈答案,之后继续提出更难一点的问题。
学期结束,两组学生接受同样的测试,刻意练习组的成绩是传统组的2.5倍。这项研究令人振奋,它意味著只要采用恰当的刻意练习方法,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和绩效都能得到快速的放大。
刻意练习并不复杂,目标明确,专注投入,及时反馈,不断挑战舒适区,找到行业优秀导师,强化动机,坚持练习。我们都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本文来自见素园主系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