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最缺的两门课是什么?”——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图集)

陈志武,耶鲁大学身教授,在美国读研究生并留下任教。

在美国陪伴两个女儿上学的过程中,他对两国间的通识教育有了更深切的了解,更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自己建议:

中国& X f E y孩子要在将来全球化的环境中更游刃有馀,应该向美国教育取经,从小对孩子进行人文、通识教育,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

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学校。

1968年在湖南茶陵县开始上小学,

1979年读完高中在长沙上大学,

1986年去美国读研究生,

1990年毕业以后至今一直在美国的大学教书。

我有两个女儿,一个15岁,一个13岁,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这些年看著她们在美国上学。

“中国孩子最缺的两门课是什么?”——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图集)

同时,也因为我跟国内的一些大学一直有不少交流,所以基本能看到国内同行和教育界学者、业者每天的运作n 5 * R W S [ l目标。

特别是这些年看到,很多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有个让我非常痛心的地方:专业? o ? z N能力突出,但思维W { ,方式僵化,社会交往能力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t t 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1 ! ^ I 2 i v F己。

这些经历和观察让我确实感触非常多,下面正式开^ A [始我的分享。

01

美国教育重通才# L : & d } @,中国教育重技术

中国今天的经济U M R以制造业为主体,这当然就需要有很多工程院P $ K 1 . P ?院士,大学要培养很多的工程师。相比之下,美国的服务业占GDP的85%以上,所以,美国的教育体系侧重点% 9 7 L _就不同,是侧重通识教育,培养通4 V ; T d k _才。

在中国和日本变为s B { y世界工厂之前,几乎所有的美国州立大学和一些工程学院都非常侧重技能型b 9 U i X d的工程系科。但是随著制造` N | a X ;业向日本、韩国和中国转移,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转型,转向! y 1 [ 4 [ m _ M通识教育。

“中国孩子最缺的两门课是什么?”——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图集)

在耶鲁大学,我们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他从耶鲁毕业时,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我们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

因为我们不希望四} 9 f ) O k _年大学教育是培养专家,让他们在某一n o .领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视掉在其它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W / , X ^ 4 H # E会。

“中国孩子最缺的两门课是什么?”——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图集)

而在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学,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强调为考试死记硬背,强调看得见摸得著的硬技能,特别是科学和工程几乎为我们每个中国家长、每个老师认同。

02

通识 9教育从幼儿园抓起

我有两个女儿,老大现在读高二,老二在读初二。她们的教育经历大概是这样的——

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四年级前,没有家庭作业,下午放学就放学了,周末就是周末,不用担心作业。

老师如果布置作业给学生,很多家长会抱怨:“你怎么给Q w @ q我的孩子这么多作业?如果他们把回家后的每分钟都花到作业上,最后是变成了人,还是变成了机器?”

“中国孩子最缺的两门课是什么?”——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图集)

另外,初一之前也没有考试。这一点中国的老师和{ 0 * s G ! b家长可能觉得奇怪,没有考试学什么东西?你放心好了,美国学生学的课程安排非常注重人文、通识教育,主张让孩子6 B D ! W通过主动探索的方式,比如自己做项目来学习。

我女儿每个学期要为每门课做几个“项目”,一个完整的项目流程包括:

一是针对自己} o g h的兴趣,} O [ u E l _选好一个想研究了解的课题;

二是要找资料、收集数据,进Y & Y E & 5 ( |行研究;

三是整理资料,写一份作业报告;

四是给全班同学做k _ y K L5到15分[ ; 3 *钟的讲解。

“中国孩子最缺的两门课是什么?”——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图集)

举个例子吧,我的大女儿在五年级时,对北京的气w X – ` R候感兴趣,就在社会课上对其做了一项研究。

b O – R把北京一年12个月中每月降雨量、温度的历史数据收集起d t 9 L来,然后计算历史u Y 2 上每个月的降雨量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计算每个月温度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然后再分析这些9 . @ p L 2跟北京的其他天文、地理情况的关系,写好报告以及讲解文稿,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讲她的这些分析结果。

实际上,她在小学做的研究与写作,跟我当教授做的事情性质差不多,以至于到现在,我跟我女儿说,她很快可以做我的研究~ k m { ! N助理了。这就是美国教育厉害的地方。

但在国内,一些本来很聪明的人即使到读博士研究生时期,还不一定具备这些研究素养、研究能力,有些研究生连做个研究助理可能还不合格。

03

培养孩子教授级思辨能力

在美国,思辨能力的训练也是从幼儿园开始,具体 i * s # K o ? %做法表现在两方面:

开展大量课堂表述和辩论。幼儿园开始,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o B s U z (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f z C Q U [ t S法、经历,并和大家讨论。

正是因为这项训练,等孩子们长大后,特别是念完MBA以后,W L Z / ?在他们需要当众说出自己的想法时,至少不会一站在大家面前就发抖,没办法说出话来。

“中国孩子最缺的两门课是什么?”——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图集)

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都能掌握科学方法,这不仅是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业、研究打好基础,也是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作为选民做好思辨方法论准备。

在我女儿四年级的T N 2 $ ; l时候,老师就会花一年时间讲科学方法是什么,具体到科学的思辨、证明或证伪过程。

“中国孩子最缺的两门课是什么?”——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图集)

现在我跟女儿讨论问题时,` p e她们一听到任何话,很自然地就会去怀疑、审视,然后就看能否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话逻辑上或者事实上、数据上站得住脚。

实际上,如果按照我女儿她们在小学四年级就学到的科学方法标准去判断,国内经济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类学报上发表的许多论文,都没法及格!因为许多论文只停留在假设的层面上,然后就把没有经过数据实证的假设: 6 K C K ? x L当成真理性结论。

这些都跟我们没有从幼儿园、从M u J小学开始强化科学方法的教育训练有关,跟没有把科学方法应用到关于生活现象的假设中去的做法有关。

当然,沿著这种方式去培养,很容易让我x b f ` $们说B k Z {:“他们怎么能够做工程师、做专家呢?”但这也没关系,美国本身不需要这么多工程师,因为制造业已经由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胜任了。因此,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其教育知识的结构,反过来,教育知识结构又会决定其经济的产业结构。

本文来自哈北妈妈大本营系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上一篇 2021年3月10日 上午1:35
下一篇 2021年3月10日 上午1: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