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些家长不接受这个观点。因为我们这一代,从小在一群兄弟姐妹中长大,父母每天忙著讨生活,根本无暇顾及我们,于是,姐姐拉扯妹妹长大,妹妹再一手带大弟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
做父母还要什么考试?我们生下孩子,养大,让他考个大学,成家立业,难道还有什么对不起他的?
虽然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十分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付出很多心力、不断学习,才能做好。但是持上述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于是,出现了把孩子送给杨永信去治疗“网瘾”的家长,出现了因长期在家中得不到温暖,在高考后选择自杀的孩子,出现了许许多多家庭悲剧……
今天叶子老师想和各位分享的是:不管我们自己是怎样长大的,现在时代已经变了,机械地拿老方法去对待新问题,只会让家长和孩子都筋疲力尽。这个时代正在惩罚拒绝改变的人,作为家长,需要不断接受新的观点,学习新的方法,了解新的思想,才能让我们孕育的这棵小树苗长得笔直、茁壮。
那么,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最合适的角色呢?
有一句话这样说:“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中国大多数家长,首先是孩子的保姆
他们含辛茹苦,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孩子的膳食营养、健康保健等生活层面的看照料上,满足于实现孩子在饮食、健康、服饰、玩具、用品、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这些行为构成了“家庭教育”很重要的内容。
在自己的悉心呵护下,孩子吃得饱穿得暖,长得惹人疼爱、干净清爽,当然身体也茁壮结实。
如家中的孩子主要是由老人照看长大,产生这种情况的机率更大。隔代人似乎更愿意在生活照料的层面上贡献爱心。
这样,对孩子“养育”的职能渐渐变成了单纯的养,“育”的职能就在无尽的关爱中被弱化掉了。
如果父母坚持做孩子的保姆,当孩子渐渐长大,父母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差距很大,责怪、批评、指责都很难将这种差距弥补。
于是他们只能沉重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先天”就比别人差。似乎一切都难以挽回、难以补救,只能维持现状。这种保姆式父母,也总是对孩子的成长缺乏长期、系统、全面的规划。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如果他自己没有摆脱的意识,很容易庸庸碌碌一辈子。
二流的父母做教练
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练。他们会用各种手段,不惜一切代价,逼迫孩子学会各种技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诞生了无数的虎妈、狼爸。“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是“中国式狼爸”的宣言。
他坚持“用最传统、最原始的古老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里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上来就要揍人。
“狼爸”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自由上网,不准随意开空调;他说,孩子是民,家长是主;打是一种文化。他“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
狼爸会说:“我这种打可能被大家误会了……打只是辅助的手段。打之前要把道理讲清楚,怎么做是对,怎么做是错,怎么错就怎么打。
其实教孩子什么方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接受好的规矩,形成好的习惯,树立好的目标,这是根本。打是打不出来这些的。
时间会证明,这种教练式的教育方式,虽然让孩子看起来比同龄人获得了更多的技能,进入了更好的大学。但很容易扭曲孩子的本性,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扭曲、偏激。
接受这样的教练式教育,孩子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很容易导致精神崩溃。
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就有一位“狼爸”,她在参加节目时曾经谈到,父亲在其童年时非常严厉,“每天早上要我到操场跑一千米,而且不许照镜子、要背诗背古文,还不让妈妈给我做新衣服。”“我小的时候,我爸爸对我非常非常严厉,我有一度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有人要说,正是在爸爸军训式的教育下,董卿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虎妈”“狼爸”式教育的成功(考入名校)具有侥幸性。如果孩子具有较好的禀赋,那么在严苛的棍棒教育下或能在学业上取得成就。但如果孩子天资平平,那么“虎妈”“狼爸”的教育实际上就损害了孩子追求幸福和快乐的能力。可以这么说,每一例值得炫耀的“成功”典范背后,可能掩盖了无数沦为“不成功”的孩子。
而且,即使成功如董卿,从她的话里我们也能看出,父亲的教育,不能不说给她的心里留下了一定的阴影。
一流的父母做什么?
1.一流的父母做孩子的榜样。
榜样父母是用爱和接纳来和孩子相处的,他们不是用语言来教育孩子,而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带著孩子一起做,通过营造一种氛围以及示范来带动孩子,让孩子在模仿学习中受教。
在父母营造的氛围中,孩子自愿追随父母的脚步,他们往往会对周围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浓烈的兴趣,并且不惧怕艰难险阻,喜欢在平和的情绪中接受挑战。
榜样父母的内心总是坚定却又非常温柔平和,刚柔并济,对待孩子亦是如此,柔和却不失坚定。但是她们的界限又非常清晰,对待孩子不是无条件的接受,而是让他明白违反界限的行为都是不被接纳的,所以榜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是敞开式的,更一致的。
2.一流的父母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曾经有个妈妈带孩子去逛商场,她觉得孩子一定会喜欢这个热闹非凡的场所,可是和她想的完全相反,孩子在商场里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点害怕,吵著要出去。
妈妈不明白,一向喜欢玩的孩子怎么会排斥又漂亮又热闹的商场?
但是当她蹲下来询问孩子原因的时候,她明白了,在孩子的角度,只能看见一条条的人腿,以及一些高高的柜子,一点也不能让人赏心悦目,反倒让人非常不舒服,而以大人的高度,是看不见这些的。
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家长应该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掌握孩子的听觉、视觉与理解特性。
许多爸妈会从大人的角度,间接或直接安排甚至命令孩子怎么做、怎么玩、玩什么。
其实小孩就是小孩,他身体和思想的高度都还有待成长,如果站在大人的立场,就很难明白孩子的喜怒哀乐。蹲下来,你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知道在他的高度,能看见什么,才能和孩子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3.一流的父母教孩子独立思考。
有人看到过这样一个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的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
学生都说“不知道”。
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
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
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
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这则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的确发人深省。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想到什么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的。
当孩子遇上困难时,父母常常不加思索就帮孩子把困难解决了。慢慢地,当孩子再遇上困难时,自己也不愿意思考,就指望父母的帮助。长此以往扼杀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在今天,我们已经处在“资讯时代”,处在“知识爆炸”时代,客观上对每个人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战。而愈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望就愈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愈强,创造力就愈强。
针对不同的孩子,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提供机会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自己面对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就是一株小苗,需要耐心的浇灌,才不至枯萎;需要适度的搀扶,才不至长歪,希望我们都能做一流的父母。
本文来自简单好家长系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