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二十年,各种电子设备可以说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孩子从小便接触到手机、电脑,然而,这给父母们带来不少烦恼。电脑游戏已经是孩子娱乐悠闲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似乎大多数父母都对电脑游戏抱著负面甚至敌视态度。
电脑游戏的负面影响
健康方面
父母对电脑游戏的担心不无道理。由于长时间坐在一个位置,不出去玩/锻炼,孩子们可能会变得超重或肥胖。他们也更容易出现体位、肌肉和骨骼疾病,如肌腱炎、神经压迫和腕管症候群。另外,电子游戏的一些特殊效果可能会诱发癫痫发作。
行为方面
部分电脑游戏,尤其男孩子爱玩的战斗游戏,包含著格斗暴力血腥场面和不文明的语言使用。久而久之,这些电脑游戏场景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他们会在实际生活中使用不雅用语甚至暴力。
破除电脑游戏有害身心的迷思
好吧,事实是,每个故事都有两面性。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儿童教育方面的专家通过研究和实验研究驳斥了关于电脑游戏有害影响的可怕神话。
如果你查阅实际的国外研究文献,会发现几乎没有任何证据支持那些关于电脑游戏对孩子可怕影响的说法,而且有相当多的证据反驳那些说法。
事实上,系统的调查显示,经常玩电子游戏的人,身体更健康,不太可能肥胖,也更可能喜欢户外游戏,更善于社交,更善于社交,在荷兰的四个城市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那些在自己房间里有电脑或电视机的孩子比那些不那么容易接触电脑的孩子更乐于和善于户外活动。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电子游戏非但不孤立于社会,反而有助于将青少年与同龄人以及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其他相关研究记录了电子游戏促进社交互动和友谊的多种方式。比如,孩子容易与网上一起游戏的玩家交朋友,还能进一步发展成线下的友谊。他们喜欢互相谈论自己的游戏,互相教授策略。
既然如此,也许当我们谈论电脑游戏的时候,让孩子们时不时地玩游戏,他们会享受到一些非常好的好处。这些好处将是多方面的。
身体方面的好处
改善视力
不少母亲总是责怪电脑游戏导致孩子们需要戴眼镜,可是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玩“动作”类电脑游戏可以提高夜间阅读和驾驶等重要任务的视觉能力,可以让人们在同一颜色的背景下分辨出灰度的细微变化。这也是第一个随著年龄增长而衰退的视觉能力。
根据罗切斯特大学的达芙妮巴韦利尔领导的研究,这就是为什么定期的动作电玩训练能提供持久的视觉能力。
电子游戏可能有助于缓解疼痛
通过关注其他事情或关注其他身体机制来转移我们对疼痛的注意力是很常见的,但这并不是为什么游戏是一个好的伤后处方的唯一原因。玩电脑游戏实际上可以在我们的高级皮层系统产生镇痛(止痛)反应。沉浸感越强,镇痛效果越好。这就是为什么不少儿科医生应为虚拟实境游戏有一天会成为治疗孩子运动受伤后的“药物”。
认知方面的好处
据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称,玩三维电子游戏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显然,三维游戏比二维游戏更有益,因为它们有更多的空间信息供孩子处理。它们更复杂,在演奏时还有更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所大学的结论是,这类游戏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要求孩子们使用大脑中一个特殊的部位,当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能增强记忆。
许多医生认为患有阅读困难的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电子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他们的注意力,甚至他们的阅读理解。因为游戏中不断变化的场景需要重点关注。动态场景、移动的人物使得孩子不断提高游戏中的注意力。当他们处理正在阅读的内容时,多得游戏里锻炼的注意力,他们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解码文字内容。
智力发展的积极影响
孩子的智力发展可以说是父母最关心的方面之一。反复的实验表明,玩快节奏动作游戏可以显著提高玩家在视觉空间能力测试中的得分,包括作为标准智商测试组成部分的测试。其他研究表明,根据游戏类型的不同,电子游戏还可以提高工作记忆(一次记住几项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以前对阅读和写作不感兴趣的孩子现在通过在线视频游戏中基于文本的交流获得了高级的识字技能
说了这么多电脑游戏对孩子成长的好处后,我们当然不是想一味鼓吹父母让孩子沉迷于网络世界。电脑和任何科技产品都应该是为我们生活服务的工具,而工具就意味著要合理使用。所以最后的问题在于,该如何
制定家庭规则并遵守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契约精神尤其重要。就像其他的育儿方式一样,作为父母的你可以对孩子说,从晚上7点到9点,或者做完作业后,或者只在周一、周三和周五玩电脑游戏是可以的。父母不仅要求孩子要遵守规则,父母也要遵守,不能够随意地剥夺孩子本应该玩游戏的时间。
利用技术帮助监督
有不少网络公司开发出帮助父母为孩子过滤儿童不宜(色情、暴力、不雅用语)的信息的软体,这些都是很好的工具,因为家长不能够永远在孩子身后监管整个网路游戏过程。同时可以设定电脑自动关机的时间,父母向孩子保密电脑的开机密码,充分保证电脑在孩子生活中不至于占据过多时间。
一言以蔽之,电脑游戏只要得到适当的充分的利用是能够很好地在孩子发展过程中扮演积极角色。
本文来自同心儿童注意力系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