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词叫”熊孩子”,专门用来形容那些特别调皮捣蛋、爱闯祸、惹麻烦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没有规矩意识,行为上冲动、我行我素,很多人看到这样的孩子都会觉得头疼。其实”熊孩子”的背后也有”熊家长”,正是因为家长的错误教育,才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无法无天。
网上曾有个20岁的大学生发帖吐槽自己遇到的熊孩子,这位大学生是个动漫迷,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各种动漫手办,他曾花高价从国外购买了一套绝版的手办,放在自己的书架上,每天都会非常小心翼翼地拿起来欣赏。
一天亲戚带著自家5岁的儿子来串门,亲戚的儿子一看就是那种特别调皮的小孩,看到什么都要拿下来玩一玩。这位大学生和自己妈妈在客厅陪著亲戚聊天,没想到亲戚儿子自己钻到了卧室,把书架上的手办全都拿下来拆了个七零八落。当大学生发现时气的肺都要炸了。
他狠狠地训斥了亲戚儿子,没想到亲戚却过来说:“不就是一堆破塑料吗,弄坏了我们赔给你。”当得知那堆塑料竟然价值20万时瞬间傻了眼,没想到自己儿子的”杰作”竟然那么贵。亲戚愣了好半天才缓过神,可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网络上,关于熊孩子的讨论一直都存在。不是说人之初性本善吗?可是为何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做出那么多破坏的行为,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孩子成了熊孩子?
熊孩子形成的原因
1、天性使然
小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并且好奇心强,对于周围的环境会一刻不停地去探索,很多行为看在大人眼里可能是调皮、不听话,但是孩子正是通过这些行为来感知自身与外界,并且从中不断学习。
比如一岁左右的孩子会喜欢把手里的东西扔到地上,大人捡起来后孩子又重复去扔,这是孩子在感知空间。还有稍大一些的孩子可能会把遥控器放到水里去洗澡,这是孩子在感知不同材质的物体之间的关系。再比如孩子把虫子放到碗里,把手机扔到鱼缸等等,都是天性使然,父母不要因此就随意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否则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2、引起关注
现在的很多年轻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很少会有时间整天陪伴孩子,要么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照顾,孩子从小缺乏有效陪伴,因此内心其实非常孤独。孩子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所以就会用搞破坏、不听话、捣乱等行为来引起关注。
很多孩子通过这样的行为来引起了父母的关注,哪怕后果是被批评或者打骂,他们也会一直这样做。因为即使这样会挨打挨骂,也好过被父母忽视的感受。
3、父母溺爱、纵容
孩子的行为很多都是出于好奇的天性,难免会做出一些违反规则的行为,这时父母虽然不能随意批评,但是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孩子才能产生规则意识,知道自己不可以为所欲为。而如果父母一味地去纵容,孩子的行为不能得到约束,那么后果就是成为一个自私、霸道,无法无天的熊孩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一切行为都会被允许,任何不良行为都不会被制止,那么孩子就会把任性妄为当做理所当然。”
如何改变熊孩子
1、父母的正确教育
父母和孩子之间相处的时间最久,孩子也会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父母,因此父母的行为以及引导对于孩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应该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比如不随手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随意插队等等,孩子看到了正确的做法,就会知道自己该怎样做。
在孩子小时候应该尽量抽时间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读书,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多欣赏和肯定孩子的优点。父母充分的陪伴与关注能让孩子的内心更阳光,也会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缺乏关注去故意捣乱。
2、让孩子体验到该有的惩罚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太小,不舍得让孩子受到惩罚,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当孩子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时,就必须承受相应的后果,这样孩子才能知道自己的行为会惹麻烦,下次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两岁前父母要做到无条件满足,但是3岁之后就要开始管教,这时孩子如果做出错误的行为,父母该打就得打,如果在该管教的年纪不管,那么等到青春期之后想管也晚了。
所以要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产生敬畏心,懂得不良行为会带来哪些后果,从而学会约束自己。
本文来自母婴说事系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