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刷到一个热门视频:
10岁的女孩站在高空弹跳台上哭得梨花带雨,突然,她回头朝妈妈提了个要求:“我要是跳下去,奖励我1688元的装备!”
母女僵持了好一会,最后台下妈妈无奈地接话:“买,买两个好吧?”
一听到奖励到手,小女孩脸上立刻浮现出满意的笑容,刷地跳了下去……
我反复把这段视频看了好几遍,尤其是女孩表情变化一瞬间,从恐惧到得意,堪称史上“最戏剧性变脸”:一个游戏装备,有这么大的推动力吗??
不难想像,这孩子平时一定没少用同样的方式从父母那里得逞,获得奖励。
日常生活中,我们多少都会用“奖励式教育”对待孩子。
原本只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殊不知却让他们觉得理所当然,甚至频繁地向父母索要奖励。
记得闺蜜就曾跟我吐槽:
3岁的女儿总会在吃饭的时候要求奖励糖果,不给就不吃;
而且特别懂得察言观色,在家要玩手机,出去要买玩具。
养孩子就跟打太极似的,你推她一拳,她就反推你一拳,总是再不断试探你的底线。
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呢?其实仔细想想,跟我们常常无意识奖励孩子脱离不了干系。
1
频繁的物质奖励
让孩子做事缺乏内在动力
我嫂子就经常吐槽侄子是“吃饭困难户”,一开始我还不以为然。
直到那天我去她家,亲眼目睹“催饭大战”后,才知道她说的一点都不假!
明明到了饭点,妈妈再三催促,孩子却怎么也不肯挪动“尊身”一步;
一分钟、两分钟……眼看著全家人都要吃完了,侄子碗里的饭却一点没少!
这下可急坏了妈妈,情急之下她竟生出一个主意:“吃完奖励你吃冰淇淋!”
只见妈妈话音刚落,孩子愁闷的脸庞浮立刻现出狡黠的笑意,拾起碗筷赶紧就把饭扒拉干净了。
他妈妈一边摇头一边无奈地说:“只要不拿糖哄,就不肯吃。”
听到这句话,我瞬间就明白了:难怪孩子吃饭难,这都是“奖励”出来的啊!
孩子在妈妈的糖果“诱惑”下,根本没意识到吃饭本就是自己的事,反而要依赖外界的“奖励”才肯动一动!
记得曾有个心理学同学就跟我说到过“德西效应”:指当一个人进行活动时,外界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吸引力。
美国行为学家伯尔赫斯.斯金纳也做过实验论证过:
他把小白鼠放进箱子。老鼠乱跑时,压到了操作杆,这时食物被送进箱子。
发现规律的小白鼠开始频繁地按键获得食物;
过一段时间后,它只在饥饿时才按键;
而当外界食物停止掉落,它因此不再按键。
外界的“奖励”并没有让小白鼠养成按键习惯,反而让小白鼠慢慢学会了“偷懒”。
实验也因此证明:外在奖励会影响孩子对一件事情本身的兴趣!
我们有时候为了鼓励孩子完成某件事,于是给出奖励“做完就奖励你XX”;
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预期:只要我完成爸妈的任务,就能得到奖励。
在这样的预期下,孩子的所有行为其实是为了得到奖励,而不是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而当父母慢慢撤销了给孩子的奖励,孩子便出现拖延、抗拒的行为。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
为了让驴儿走,农民想到了用绳子吊著萝卜在前面走,驴子于是紧跟其后。
可是驴子跟著走,并不是因为自己想走,只是因为想要吃到食物。
等哪天它不饿了,发现萝卜也就那样,吸引力不大,自然就不愿意走了。
想要驴子走,只能不断地加大“诱饵”,可这一次又能持续多久呢?
表面上看,物质奖励看似让孩子变“积极”了;但从长远上看,其实会让孩子日后无法自律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2
频繁的物质奖励
让孩子学会事事谈条件
我家大宝差不多5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会要挟我跟他爸,来满足他的要求。
比如有天早上,他心血来潮,想要带狗狗去上学。
我说:“不行,狗狗会影响其他小朋友上课。”
他一听,便开始耍赖,往床上一躺,边蹬腿边说“不给就不去幼儿园”……
我被气死了,又不能打骂她,最后我只能动用平时不给他吃的零食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去幼儿园。
还有次,我跟他去超市,他想看见玩具就想买,我没同意。
回来的时候,我跟他说:“帮妈妈把厨房的围裙拿来。”
没想到他竟撇撇嘴说:“我不,拿了你奖励我什么呢?”
听到这话,我瞬间火大:“你才多大,怎么这么世俗!”
后来我跟老公吐槽,没想到老公却直指灵魂地说道:“小孩子内心鬼灵得很,有时候会‘利用’我们对他们的爱,心里打著自己的‘小九九’。一旦他们得逞,胃口还会变得越来越大。”
一句话彻底把我点醒!
是啊,总结这几次,孩子确实掌握我的“软肋”,且还知道怎么威胁我来达到他的目的。
比如明明上学是他的事,但我过分在意,甚至频繁地奖励他,孩子就会觉得,是爸妈希望我去。
于是慢慢地,孩子也早早学会了“等价交换”:“你不xx,我就不去上学!”
这件事让我彻底长了个心眼:物质奖励虽然奏效,但却会让孩子会变得势利,做什么事都要谈条件!
要知道,这样的事件在生活中丝毫不鲜见:
杭州15岁的男孩,因妈妈不让玩手机,一气之下打破12支体温计,生吞水银;
徐州13岁女孩为让母亲放弃二胎,逃学、离家出走、跳楼自杀,致使怀孕13周的母亲不得已终止妊娠;
儿童心理专家李玫瑾曾说过:
男孩三四岁要挟你,大不了在地下打滚;但等他十四岁了,他可能会离家出走、跳楼、或服毒自杀。
男孩三四岁要挟你,大不了在地下打滚;但等他十四岁了,他可能会离家出走、跳楼、或服毒自杀。
由此可见,孩子从小不管教好,长大之后只会变本加厉!
奖励式教育亦是如此:孩子从小养成事事讲条件的性格,长大之后也更容易变得利欲熏心,甚至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格!
你的爱,在孩子眼里没有限制,所以他才会用你的爱来威胁你,可谁也没想到,他同时也在慢慢摧毁自己!
3
错误的物质奖励
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
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妈妈的分享:
3岁的女儿厌学情绪严重,为了缓解,妈妈常常会给孩子奖励,比如上学前拿颗糖果、放学回来去游乐场……
可即便如此,每当到了上学的时间点,女儿照旧哭个不停,甚至变著法找茬闹别扭。
只要是是一提幼儿园,女儿就一幅苦大仇深的样子,总觉得自己被爸妈抛弃了。
而后经旁人已提醒,妈妈才意识到:其实正是平时漫不经心的奖励,破坏了幼儿园在孩子心里的美好印象。
孩子不喜欢上学,妈妈反倒给孩子奖励,这无疑等于告诉孩子“幼儿园一点都不好玩,所以我才要拿东西安慰你”。
如此一来,孩子更加无法释怀!
孩子当有消极行为,却反倒去奖励孩子,像不像是吃药的时候,因为觉得药水苦,所以才会奖励孩子一颗糖一样。
这样的物质奖励方式,只会让孩子从心里认定:这是一件特别糟糕的事儿,从而负面情绪更严重!
4
物质奖励有那么多副作用,是不是就不能奖励孩子呢?
并不是。只不过我们要注意方法。
1、破解孩子讲条件,不要接受第一次“出价”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哭闹要挟时,常常会立马缴械投降。
于是,孩子要什么——不给——哭——好,给。
殊不知,正是这样才让他们得寸进尺,甚至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
我家孩子有次因为一件玩具哭了好久。哭归哭,等到孩子稍微冷静时,我温和地解释:
不买玩具不是不爱你,是我们今天没有计划。
你生日时妈妈可以给你买,不过离生日还有段时间,你要么等等,或帮我做些家务来赚点零花钱提前买?
家长要戒除孩子“要挟谈条件”,就不能接受孩子的第一次“出价”。
或许孩子会闹小脾气,但直到孩子气消了,好好跟他们讲讲其中的道理,孩子其实慢慢就会理解了。
当然千万别忘了让孩子知道,尽管我们拒绝了他,但我们依然爱他。
2、真正的奖励不用花钱
我们尽量不要用零食、玩具、钱这些物质去奖励孩子,因为这些在孩子心里很快就会厌倦。
真正有用的奖励,其实是那些花钱也买不到的精神奖励。比如我们可以试试用语言来鼓励孩子:
比如做家务,我们夸孩子:宝贝能力进步了,可以自己的收拾给家,看起来舒服多了呢!
比如孩子会刷牙“妈妈好开心,你今天刷牙很积极。我们来照镜子,看看你的牙多白,多闪亮!”
就这样,不用发火,也不用唠叨,反而帮孩子慢慢地在一件事中找到乐趣。
生活,是由每一个当下组成;生命的享受,也来自于每一个现在。
妄图用奖励的方式快速达到累最终的终点,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但如果父母看到孩子的努力,用爱和尊重来赞赏孩子,这才是孩子在成长路上最好的激励。
你们说,不是吗?
本文来自亲子相册系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