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有时候,父母一句理所应当的口头禅,对孩子的伤害你想像不到。
家是讲感情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那个讲感情的家长。
——凯叔
小侄儿又“离家出走”了!
因为他妈妈的一句话。
上周末,小侄儿邀请了几个小朋友来家里玩,本来很开心的,但是:
玩完乐高后,妈妈提醒:“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玩过的玩具要整理好哦~”
喝完果汁后,妈妈说:“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杯子不要乱放。”
侄儿和小伙伴追赶打闹,却听到:“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玩具枪不能对著人打……”
那天傍晚,等小伙伴们离开后,趁妈妈出门买菜,侄儿就收拾起自己的小书包“离家出走”,投奔到同住一个小区的我家来了。
一进门,就见他怒气冲冲,不停嘟囔跟我诉苦。
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心里想,如果我是小孩,估计也想立马逃离。
侄儿会生气,表面上是在小伙伴面前被妈妈耳提面命,丢了面子,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妈妈的那些“友情提醒”,是一种责备。
很多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通常有这句话:
“妈妈跟你说过多少次……”
“妈妈有没有跟你说过……”
在知乎热榜“孩子最讨厌听到的5句话”中,这句赫然在列。
为什么孩子对这句话,会特别反感呢?
孩子讨厌你跟他划清界限
“妈妈跟你说过多少次”,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呢?
“这事不怪我,怪你。”
说这些话的时候,你心里是不是这样想的:
规则老早就已经跟你说得清清楚楚了,你还是屡教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那这就是你的错、你的责任,不是我的。
为什么孩子会反感呢?
因为这句话一说出口,你就是在跟孩子分清责任。
说好无条件的爱呢?
怎么一遇到问题,爸爸妈妈就急著跟我划清界限了?
如果你不能理解孩子此刻的感受,那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
当你在工作的时候,老板总是这样跟你讲话:
“跟你说过多少次,方案要有创意!”
“跟你说过多少次,合同条款要多核对几遍。”
“跟你说过多少次,项目要提前做好计划……”
是不是有一种被人强行撑开嘴,塞进一只苍蝇的感觉?
我们比孩子好多了,工作不开心,还可以换,可是孩子不行,不管爸妈怎么口不择言教育他,他没得选,只能听著、受著、隐忍者,等到哪一天寻到一个出口,集中爆发。
所以你跟一个小孩分清责任,有什么好处?
除了引起孩子的叛逆,只能证明,你在那一刻,也回到了小孩的状态,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投射。
很有可能你小时候也是在这些话的“单曲循环”中长大,所以当你教育孩子的时候,脱口而出的也会有这一句。
武志红有句话我很喜欢:让原生家庭的伤,到我为止。
所以,回想一下,如果你曾经或者正在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一定要及时调整,别让这句话成为“祖传秘方”。
孩子讨厌被唠叨
“跟你说过多少次”,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只要说过第一次,就再也停不下来。
一句话循环往复听多了,就变成了唠叨,孩子已经听烦了,父母还浑然不觉。
在一期《少年说》中,有位女孩走上天台大声宣称:“我妈妈什么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唠叨了!”
女孩很懂事,理解妈妈是为了她好,但还是想对妈妈的“唠叨”提出限制。
当著老师同学的面,妈妈有点不好意思,满口答应,“如果你表现得好,我就不唠叨。”
结果话音刚落,她就开始了:“妈妈跟你说过,你早上起床要早一点,洗脸、刷牙动作快一点,早饭一定要吃……”
老师同学们都笑了,女孩很无奈,妈妈却刹不住车,还在一个劲地说不停。
之前看到一位妈妈们的留言:“三寸之舌,磨成了两寸,孩子却一句没听进去。”
为什么听不进去?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妈妈的聋子”(mother-deaf)。
在《孩子:挑战》一书中,有一个妈妈与孩子产生冲突的案例。
不管孩子在做什么,妈妈总是在耳边喋喋不休:
“跟你说多少次了,跑的时候慢一点。”
“不许玩游戏了,你现在应该去睡觉。”
“妈妈有没有跟你讲过,饭前必须洗手。”
孩子觉得这些交谈很无聊,并且很快对妈妈的说教产生了免疫,成了一个“妈妈的聋子”(mother-deaf)。
很多父母和老师都说过孩子“不听我的话”,而他们却继续采用这个方式,其实都是在白费力气。
有时候即使孩子什么都不说,他仍然在反抗,直接对著干和恶作剧就是孩子最常用的方法。
这样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调整,孩子长大后,会反感所有跟他讲道理的人,变得没有耐心听别人说话。
孩子讨厌不被信任
“跟你说过多少次”,这句话一开口,就带著深深的责备和不信任。
我跟几位妈妈聊过,她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句话已经成为了口头禅,而且没想到会在孩子心里激起波澜,造成不小的影响和伤害。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教育孩子的时候,说的人和听的人,心理基础是不一样的。
父母在提醒、责备孩子的时候,心理基础是:
你是我的孩子,我再怎么说你都是为了你好,我心里仍然是爱你的。
所以潜意识里,这些唠叨和指责都是舒服的、理所应当的,是一种爱的表达,生活的烟火气不就是这些琐碎小事嘛。
可是孩子不一样啊,他们天然就是缺乏安全感的,需要一遍遍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当他总是听到“跟你说过多少次”这类责备的话,那只会在心里强化一种感受:妈妈不信任我,我什么都做不好……
所以,很多孩子长大后吐槽父母:你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
下一次,当孩子犯错或者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时,不妨从听者的角度,换一种表达方式。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睡觉前要刷牙!
改成:想要保护好牙齿,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把手机收起来,赶紧写作业!
改成:你想在七点前写完作业,你打算怎么安排时间啊?
后者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开心。而且有被尊重的感觉。
你会慢慢发现,孩子变得听话了,每个问题都认真在想怎么办,自信心会随著独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增强,内心变强大。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没有人喜欢喋喋不休的责备,一句肯定、赞赏、尊重的质朴语言,会像春风一般让孩子感到温暖。
无论是孩子,还是为人父母,抑或扮演著两种角色,都无法抗拒朴实而深情的表达带来的感动。
愿每一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本文来自凯叔讲故事系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