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利库伯力克的越战电影《金甲部队》,评论界的看法不一。有些人认为精彩好看,但也有人认为主角过于疏离冰冷、前半段比后半段精彩而造成反高潮、整体比不上《前进高棉》与《现代启示录》、全片在英国搭建场景拍摄所以少了真实感等等。我个人倒是很喜欢《金甲部队》,文章里面会说明原因。
《金甲部队》比库柏力克的另一部战争作品《光荣之路》疏离得多,但底下仍深埋伤害与痛苦,只是用更冷静的观点来描绘。导演刻意将任何政治或总体因素都撇开,很多战争片常见的剧情,例如决策单位看著地图讨论策略的画面等等,都没有出现在本片,《金甲部队》纯粹观察身处战争中的个人,是如何面对军事训练过程,以及眼前的战场。有人认为《金甲部队》是反战电影,但讽刺的是当年反而有不少人被本片吸引而去从军,我自己的看法是,本片并未站在反战或支持战争的立场,导演想说的是,反正战争就那个样子,而人性本质永远会让战争不得不发生。
根据Gustav Hasford小说《The Short-Timers》改编的《金甲部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发生在新兵训练营。负责训练他们的士官长Hartman(军队出身的R. Lee Ermey饰演),马上替大家取绰号,之后就再没有叫过本名,观众不知道这些新兵几岁、在哪种家庭长大、家人是何种族裔,唯一可辨别每个人的,除了训练表现,就只剩那个绰号。
新兵在这儿面对的,是残酷的体力训练、与不停歇的言语肢体羞辱, 让人在受苦受难之中渐渐剥除人性,一切折磨的终极目标,是要让军人们完全放弃独特性,忘记原本的自己,让他们自认为是杀人工具,在战场上轻松入戏。整齐的寝室,明亮到惨白的灯光,让训练营看起来更为冰冷无人性,像是制造军用机器人的实验室。言语之中,长官不断将与“性”相关的事,连结到攻击、侵略上头,对温柔乡的渴求,潜移默化之中转为对上战场打爆敌人的渴望,内心期待的爱与陪伴,皆由那把枪枝取代。其实身为旁观者,士官长臭骂的那些极具创意的语句,听在耳里非常好笑,但对于被骂的人当然是很难过的,在这些场景中,长官从未与下属真正“沟通”过,只有谩骂与压迫。导演将长官一角的刻划故意做得扁平,他的凶猛背后,并未藏有什么严父的关怀,完全没有,他只想做他的工作:把新兵训练成麻木的杀人机器。
“Do you suck dick?”
“Sir, no sir!”
“Bullshit I bet you could suck a golf ball through a garden hose!”
“How tall are you private?”
“Sir 5’9 sir!”
“I didn’t know they could stack shit that high!”
这充满痛苦的第一部分,结束于一桩骇人的悲剧。随之而来的第二部分,已经跳到训练期结束后,分发下放到部队前进越南顺化之后的情形,时间大约在1968年,新春攻势(Tet offensive)即将要发生时。本片前段的主要角色Joker(马修莫汀饰演),此时成为军队随行记者,负责报导利于美国的战地新闻,内容要能鼓舞士气,但这令Joker内心感到矛盾,因为上头要他写的并不符事实。之后Joker与同行的军队遭遇狙击手埋伏,全员性命陷入危机。
这群已经在新兵训练营接受过震撼教育的人,进到实战场地仍会手足无措,因为情境更疯狂、更离谱,充满紧张与混乱,即使在比较平静的时候,也会觉得某个致命子弹即将射出。这部分呈现交战正激烈的战场上,不一定能有什么严明的纪律与指挥,比较可能的状况是大家慌乱成一团,回归最原始的求生本能。真实战场将会考验这群人是否真能轻松面对如此血淋淋的场面,到底明不明白战争是什么,要怎么去理解与接受周围那些荒谬离谱的事情。
在后半剧情可以发现,之前士官长教导的以性欲转成的征服欲,在部分军人身上,是有一点点被浇熄了,即使经过泯灭人性的新兵训练课程洗礼,但害怕与恐惧的种子,仍旧待在心里,一有机会就探出头来;但还有一些人,确实压下了恐惧,可是却变成疯狂,对于杀人毫无感觉,甚至感到刺激舒畅。
训练军人的矛盾,一向在这点:如果不让他们崇尚男子气概、自我牺牲、任务比个人重要、无计代价取胜、不怕取人性命等等价值观,那么他们如何能见敌就杀?如何能成为好军人?长官必须把军人的人性去除掉,这样派去战场才好用。但崇尚那些价值观的结果,对整个人的未来都是有毒性的,他可能永远成为病态、难以融入正常社会的人。
***以下有雷***
本片前段剧情,特别突显上述矛盾带来的问题。体型与体力不佳的新兵Pyle搞砸的时候,长官采用残酷的连坐法来处罚,引导同袍更恨Pyle,集体霸凌,这样的作法让原本已在Joker的照顾下有进步的Pyle,跌入更痛苦更病态的世界,导致本片上半场的震撼悲剧:Pyle枪杀了士官长Hartman再自杀。甚至,看来Pyle真把Hartman那套将枪枝、战争与性爱相连结的说法都吸收进去了,他以枪管放进嘴里的方式轰掉自己脑袋,算是真切的”go fuck yourself”。
由于这幕的结束太震撼,因此很多人觉得《金甲部队》前半比后半好,全片结尾成为反高潮,因此不太喜欢,但我反而觉得后半也很棒,而前半是后半的重要铺陈与引导。
我的观点是,前段的恐怖结局,重点不在Pyle与长官两人的故事收尾,而是对目睹这一切的Joker的影响。Joker是个比较接近“知识份子”性格的人,这令他一直与同袍不太一样。比如说,当长官问话时,他坚持不相信圣母玛莉亚是“处女怀孕”,任凭长官怎么发脾气,就是不改答案,长官将这解读为勇气,但Joker的情况可能更接近知识份子的傲气,不愿意完全服从于群体,也难怪训练结束后他选择成为文职的军队记者。他一直用讽刺又冷淡的态度看待一切,明明身处战争之中但又带著“旁观”感。
Joker在新兵营被指派照顾Pyle时,使用的是比较善良人道的方法,但或许对于Pyle而言,就是因为这样的温暖,对比上军队(尤其士官长Hartman)那种残酷与不人道、还有在连坐法之后连Joker都加入了霸凌行列……如此一会儿天堂一会儿地狱的矛盾拉锯,让Pyle彻底崩溃,于是在他的终点,摆脱军队要求的秩序与服从,以最残酷的方式展现个人独特性,然后接受结局。
这极端的经验,让Joker窥见自己的另一面,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他面对自己的“二元性”(既想当个好军人、又想维持自己的独特性),要嘛会跟Pyle一样发疯,要嘛就是拥抱自己的另一面、适合战场的那一面,放弃他跟军队不一样的那部分,来适应这一切。
到了战场上,Joker更贴近他的难题,不晓得如何处理内心的矛盾。他头盔写著”Born to Kill”,上衣却又挂著和平符号,他说这是代表著人的二元性,但这儿可是军队与战场,要如何既是杀人机器却又支持和平?
最后,在Joker与同袍遇上神秘狙击手、陆续有队友伤亡之后,他终于得到了另一种残酷又讽刺的二元性。原来,Joker遇上的战力极强的北越狙击手,并不是一个小团队,而是一名极年轻的女孩,对于崇尚男子气概与雄风的美国大兵,这惊人真相无疑是一种讽刺与羞辱。她身受重伤,可能会缓慢痛苦地死亡,其他人想放她不管,但Joker选择射杀她,那时他脸上的光线半黑半亮,这是真正的二元性,靠著摧毁对方来拯救对方,而他自己同时是战争的刽子手与受害者。最悲哀的是,在Joker杀掉这位敌人之后,他原本在整部戏都有的谨慎,与那尽可能埋住的恐惧,似乎消失了,感觉他不再害怕了,我想是因为,他原本的人性终于消除了。
《金甲部队》英文片名Full Metal Jacket是包著来福子弹的金属外壳,片中训练出来的理想军人,也仿佛是包著金属的子弹,有坚硬的外壳,内在则是火药。但最终,人还是肉做的,不管受过多少训练,几枪打在身上,人就死了,一生灰飞烟灭。越战,几乎造成美国一整个世代的虚无感,至今还有人在疗伤。片尾最后军人们唱著Mickey Mouse的歌,是在尝试回到儿童时期、那个还能感到安全的时期吗?但战争前的一切,已经全是回不去的回忆了。
【Lizzy聊电影】
本文来自Lizzy系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