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克》:一只被囚禁的猴子。
“我只想知道你的看法。”曼克。
“你写的东西当然是一流的,这你知道,他对权力的渴望,还有他急于寻求害怕他黑暗面的人的爱慕,但是…”豪斯曼。
“令人害怕却可预知的”但是””
“你对电影观众要求太高了,整体来说有点杂乱无序。”
“无序还有序?”
“人物主角七嘴八舌,叙事顺序颠三倒四,就跟墨西哥跳豆一样跳来跳去。”
“老友,欢迎一窥我的思维模式。”
“这故事太零散,没地图的人会迷失的。”
“你是说故事一团乱?”
“能否简化一点?”
“帕斯卡曾说过”如果时间更充裕,我这封信会写得更简洁””
“我只想说,没有人可以这样写东西。”
“豪斯曼,但我可以,而且木已成舟。故事就像肉桂卷一样围成一个大圆圈,不是指向最近出口的直线,你无法在两小时内捕捉一个人的一生,最多只希望能大致勾勒出个轮廓。”
30年代的好莱坞,酗酒又直率敢言的剧作家赫尔门曼克维奇被视为麻烦人物,在他事业最低潮时,年轻导演奥森威尔斯邀约合作,希望曼克能在60天内完成一部电影剧本。曼克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出《大国民》,剧中角色人物皆对当时的权势者有所影射,使得电影尚未开拍便已闹得满城风雨……
老实说,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导演的《曼克》看得我有点闷,节奏缓,叙事散,我家的电视设备普通,整部片的画质有些偏暗(我始终觉得慢步调但摄影强大的作品都比较适合在戏院观赏)等,有影响到我对影片的投入程度。即便稍稍被闷到,我依然喜欢《曼克》,美术、妆发、摄影迷人,演员也表现突出,饰演曼克的 Gary Oldman ,应该有机会获得奥斯卡男主角提名、饰演女星玛莉恩戴维斯(Marion Davies)的 Amanda Seyfried ,也有让我眼睛一亮,出场不多,但每场戏都有魅力!
《曼克》的叙事跟《大国民》相呼应,两部片皆非直线叙事,故事时空穿梭在过去与现代之间,像是拼图,不到最后一刻无法拼出故事的全貌。然而《大国民》的剧本较为简洁,主角与事件的关系明确,叙事平顺,《曼克》的出场人物繁多,剪接偶尔会给我紊乱的感觉。
《大国民》片中,报业大亨肯恩的最终遗言是“玫瑰花蕾”,没人知道“玫瑰花蕾”代表的意义,直到影片尾声,观众才从雪撬上的标志猜测“玫瑰花蕾”代表的是肯恩内心的空缺与遗憾。《曼克》片中,曼克亲眼见识到媒体巨人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如何操控舆论与政治、对于赫斯特的伴侣玛丽恩有著爱慕与怜惜、厌恶 MGM 头头路易斯梅尔(Louis B. Mayer)的伪善和冷血…曼克将他的所见所闻写成剧本。
最初奥森威尔斯邀请曼克撰写剧本,曼克答应以不署名的方式创作,一方面是避免麻烦(他被好莱坞放逐),一方面表现曼克对编剧工作的态度不够严谨与轻浮,一如30年代初,曼克和一群编剧去跟老板提案时,只会敷衍了事。曼克接下奥森的工作时,或许以为自己不会对新的剧本投入太多感情,挂不挂名根本没差。然而《大国民》的剧本越写越私密,加上剧本完成后,旁人对剧本的反应都出乎他的意料,才让他体会到这个剧本的价值。
《大国民》用肯恩一角影射赫斯特,《曼克》则让观众明白:肯恩不只有赫斯特的影子,也融入了曼克的性格与人生。一如肯恩在电影里有过两任妻子,一个是任劳任怨的前妻,一个怀有明星梦的第二任妻子,这两个女性角色像极了曼克的妻子莎拉和赫斯特的伴侣玛莉恩的翻版。肯恩因为寂寞与自卑而显得自大,曼克也有他自卑、自大、愤怒与堕落的一面。肯恩一辈子在填补内心的空洞,曼克何尝不是如此?从不要署名到坚持挂上自己的名字,《大国民》的剧本让曼克重新找回身为剧作家(人)应有的尊严。
《大国民》片中的“玫瑰花蕾”,象征肯恩无法得到(或失去)的纯真,现实生活中,曼克对暗黑政治、无情的好莱坞、伪善的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犯下的过错(一句玩笑话给了片厂拍摄假新闻的想法,不但让支持的候选人落选,还间接造成好友 Shelly 的死亡)感到失望透顶。对曼克来说,《大国民》的剧本就是他的“玫瑰花蕾”,既是回应赫斯特对他的羞辱,也是如他笔下的人物一样,渴望获得肯定,渴望找回(救赎)遗失(失落)的灵魂。
“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像是只老鼠,困在自己设下的陷阱中,每当这个陷阱因为破了个洞,有让人逃脱之嫌,我就会反复把洞给修补起来。”
哀伤的是,曼克不只将自己的心情放到肯恩这个角色身上,他更是《大国民》剧中,肯恩第二任妻子苏珊的翻版。苏珊有著歌星梦,肯恩为她搭建一座歌剧院让她登台演出。然而苏珊表现不佳,肯恩动用旗下报社全力吹捧(呼应曼克对假新闻的看法)苏珊的演出。苏珊清楚知道自己私下成为他人的笑柄,遂跟丈夫提出结束公演的要求。肯恩拒绝妻子的请求,并对她说:“我要你继续唱下去!”。
回到《曼克》片中,曼克在一场聚会上发飙指控赫斯特等人伪善无情,赫斯特跟曼克讲了一个手风琴猴子的故事。故事中的猴子以为自己很特别很重要,其实不过是街头艺人的生财工具,当主人要猴子唱歌,猴子再不甘心也得开口唱歌。曼克在他的剧本里,想像苏珊受到肯恩软禁而不快乐,但事实上,玛莉恩跟赫斯特的关系并没有如《大国民》所揭示的不对等与不开心。与其说曼克透过写作想要“拯救”玛莉恩,不如说他把自己身处业界、对业界感到失望,却又无力逃脱业界的心情给放到了苏珊身上,《大国民》里的苏珊才是曼克投射心情(拯救)的对象啊。
“我相信编剧比党员对天真的大众更具威胁性。”
最后,尽管《曼克》讲的是30年代的好莱坞故事,我们也能在这部作品中,瞥见导演对于当代美国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想法与忧虑,关于政治与艺术从来不分家的现实、关于理想多么轻易被财富与权力绑架、也关于平民百姓对于政治的冷漠或不够严肃对待可能造成的后果。我其实很喜欢玛莉恩戴维斯这个角色,爱情里,看似虚荣浮夸,实则深情(玛莉恩陪伴赫斯特超过30年时间,直到他过世为止)。政治上,看似傻气无害,其实很懂得自保。电影里,曼克希望玛莉恩帮忙说服赫斯特或片厂老板撤下“假新闻”影片,玛莉恩以:“我已经华丽退场。”让曼克碰了软钉子。真心觉得玛莉恩够聪明(懂得计算利益得失),故意选用一个看来离谱的借口,来保护自己不受到牵连与影响。曼克在听到玛莉恩的回应后,只能笑著离去,笑的是这借口的荒谬,笑的是他只能眼睁睁看著美国的堕落却又感到莫可奈何。
《大国民传奇》:另一种说法。
“我和父亲到欧洲旅游,我们到西班牙时,我有幸坐在玛诺莱特旁边,他是最伟大的斗牛士。”斗牛士最大的敌人是谁?”玛诺莱特这样问我,我自然天真的回答是”牛”,他说”不,牛只是对手而已,斗牛士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恐惧,想要获得胜利得先学会牛的想法。””
HBO 于1999 年推出的电视电影《大国民传奇 (RKO 281)》,叙述《大国民》创作过程以及电影完成后遭遇到发行阻碍与挫折等。充满野心的年轻天才导演对抗掌握话语权的老派媒体巨人之争。电影里,奥森觉得自己是斗牛士,赫斯特是一头朝他冲撞而来的公牛,他要学会闪躲与击杀公牛才能存活。但事实上,奥森才是赫斯特所畏惧的公牛。年迈的斗牛士(赫斯特),如何能跟体型敏捷壮硕的公牛(奥森)对战?
《大国民传奇》的剧情高潮迭起,故事“通俗好看”,只是这两天连看《曼克》和《大国民传奇》,发现他们根本是平行时空宇宙,故事主视角不同,观点也就天差地远。
(1)《大国民传奇》里的曼克个性没有太阴郁,他老早搜集许多关于赫斯特的资料,但害怕惹上麻烦而没有编写成剧本,直到奥森提出要以赫斯特为蓝本创作故事,曼克才开始动笔。
(2) 《大国民传奇》给了“玫瑰花蕾”一个解释,“玫瑰花蕾”原来是指玛莉恩的“私处”……
(3)《大国民传奇》提到一个秘辛:1924 年一场派对上,赫斯特不满玛莉恩与多位男性发生关系而在派对上开枪,意外枪杀好莱坞知名制片人 Thomas Ince,赫斯特利用权力之便掩盖消息逃过牢狱之灾。这起事件背后牵扯的人还包括卓别林,据称赫斯特本来想要射杀的人是卓别林而非 Thomas。Thomas Ince 过世时年仅44岁,他的正式死因被判定为心脏衰竭,亲属亦多次表示赫斯特杀害 Thomas Ince 只是谣言,但大众显然比较爱劲爆八卦的好莱坞版本。
(4)《曼克》片中,曼克的剧本在《大国民》还未开拍前,已经闹得满城风雨。《大国民传奇》里的赫斯特则是在《大国民》完成后,才知道有这样一部片的存在。
(5)《大国民》的编剧到底是曼克还是奥森?坊间一直有所争论。曼克在大卫芬奇导演的版本中,一开始并不在乎能否在剧本上挂名,他只是想要赚笔钱增加收入。剧本完成后曼克反悔并要求奥森让他重新挂名编剧。《大国民传奇》则是奥森在修改与删减完曼克超过300页的剧本后,将曼克的名字从剧本上拿掉,两人因此不欢而散。直到奥森陷入创作瓶颈,回头找曼克合作,才将曼克名字放回编剧栏上。
另外,《大国民传奇》片中,奥森跟著曼克参加赫斯特的晚宴,曼克不敢得罪赫斯特,不断提醒奥森讲话小心。然而血气方刚的奥森最终还是跟赫斯特发生争执。自觉受辱的奥森因此有了拍摄《大国民》的想法(灵感的源头)。《曼克》却说《大国民》的剧本来自曼克与赫斯特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往事,曼克才是被赫斯特羞辱的人,曼克才是《大国民》剧本的灵感来源。
作为观众自然无法确认现实生活中的曼克和奥森究竟有著怎样的关系、也无法确定《大国民》的最初发想人是谁(毕竟已经是80年前的往事)。《大国民传奇》和《曼克》哪个更趋近真实?或者,这两部片其实都跟现实情况不同?单就电影来看,《大国民传奇》没能解释清楚奥森为何将曼克名字拿掉又放回来的心境转折,《曼克》聚焦在曼克单一角色上,人物的心境变化有较为细腻的表现,也比较能说服我。
(5)《大国民传奇》里的 MGM 老板路易斯梅尔受到赫斯特的威胁而出面阻止《大国民》上映。《曼克》片中,梅尔则是赫斯特的挚友,本身对曼克没有好感,可以猜想梅尔日后或许会施压禁止《大国民》上映。另外,《大国民传奇》指出 RKO(雷电华) 总裁乔治因为奥森的《大国民》风波而被迫离职,但维基上查到的资料则说乔治确实是因为奥森威尔斯而离开RKO,但不是因为《大国民》,而是奥森的第二部作品《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以及他就任期间电影票房表现持续低迷才不得不离开RKO。
(6)《大国民传奇》和《曼克》唯一有达成共识的点是:玛莉恩年纪跟赫斯特差距颇大,但她对赫斯特有著真情,自愿变卖珠宝帮助赫斯特度过破产难关。
延伸补充:
一,《曼克》对路易斯梅尔的描述相当负面,人前感性,人后冷血又自私。电影里,梅尔不只减掉员工半薪,甚至在左右手 Irving Thalberg 过世后,先是在葬礼上哭成泪人儿,一坐上车又立刻回复本性,显示他对人的毫无感情。现实生活中,梅尔也是评价两极的人物,一方面很懂得操纵人心,包装温情来获取所需。一方面对好莱坞的影响深远,米高梅(MGM)在梅尔的带领下,成为好莱坞重要的电影制片厂之一,旗下拥有大量的明星与导演与作家,推出过无数高品质电影,包括《乱世佳人》、《绿野仙踪》等。
二,曼克的朋友 Shelly Metcalf 接下拍摄假新闻工作,晋升导演行列,选举结果揭晓后,民主党候选人辛克莱在广播中提及自己的落败来自假新闻的攻击。Shelly 受不住良心谴责(加上罹患帕金森症)而选择自杀。Shelly 其实是虚构的角色,这个角色原型可能来自米高梅旗下的 Felix E Feist 导演。Felix E Feist 当年在 Irving Thalberg 的指示下,拍摄假新闻影片,随后获得提拔,事业变得稳定,拍摄过不少作品,直到1965年过世为止。
【香功堂】
本文来自香功堂主系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