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不是我们的家》:当无助到只剩对不起

《我们的家不是我们的家》:当无助到只剩对不起

我们不是游民,只是迷失了…不得其门而入

萝西是四个小孩的妈,她的先生保罗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由于房价疯狂上涨,他们的房东也跟其他屋主一样为了钱,把他们赖以为生的家卖掉了,萝西只好把家当通通搬上车,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之后,她必须疯狂地打电话给清单上的旅馆──这是一份政府为了这些无家可归的人,所提供的紧急住宿清单,但要在天黑前为一家人找到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找不到住宿时,他们只能在速食店的洗手间里解决一家人的盥洗问题;孩子们也因为无家可归,在学校遭受异样的眼光与霸凌……

他们是朴实的一家人,勤奋地认真工作,却因为社会体制及政府无能为力解决爱尔兰的房价问题,就要由他们来承受不属于他们的过错?在这样的危机之中,我们见证了萝西坚韧不拔的力量与一家人的爱。

《我们的家不是我们的家》:当无助到只剩对不起
曾有爱尔兰著名保险公司明确指出,房屋问题无疑是爱尔兰所面临到最大的且最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拥有著Ha’Penny Bridge、Trinity College Library、Guinness storehouse、Skellig Michael、被誉为“欧洲最珍贵的目的地之一”的Emerald Isle等著名景点,每逢三月会有狂欢庆祝的Saint Patrick’s Day,酒吧、夜总会林立、有著丰富活跃的夜生活,首都都柏林亦因50%居民年龄不到25岁被认为是“欧洲最年轻的城市”,热情又好客还曾被评选为“欧洲最友善的城市”,这是位于欧洲大陆西北海岸外的爱尔兰。然而房屋问题却让爱尔兰获得称不上光彩的称号,特别是都柏林更因房价过高被著名网站InterNations列为“欧洲第二大不适宜移居城市”,几乎每10人就有9人表示难以负担昂贵的租金。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要想在都柏林租一间小型公寓至少得年收4万欧元以上,换算台币就是130万元,而整个都柏林的租房平均月租为1200欧元,等于逼近台币4万元,光是租房子就要逼死人,更遑论是要买下属于自己的房。

爱尔兰房价几乎年年上涨,以2018年全球平均房价30万欧元来比较,爱尔兰最便宜有到均价13万欧元,但那是靠近北爱尔兰的边境地区,若是想住在都柏林的话,平均房价将近44万欧元,要比全球均价高出14万欧元左右,甚至于都柏林最贵的地区还高达了60万欧元。会造成爱尔兰高房价的原因,有专家学者认为出在于建筑成本过高,包含住房建设贷款被拒、土地囤积、相关技能短缺等原因,都让建筑成本提高,而这就是种连锁反应,因为高建筑成本拉高了房价,房价变高、想移居爱尔兰的外国人承担不起,最后引发了后续问题。由于房价问题,让许多人选择不买而是租,至少租金是努力赚钱还稍微能够付的起的,只是当越来越多人只租不买,就会衍生另一个房屋问题,那就是变相的“供不应求”。

买不起房的爱尔兰人民,加上许多来自海外,不管是移民或是来此工作都好,他们都得面临到爱尔兰可出租的房屋数量不足的问题,以都柏林来说,在2017年甚至只有1300间套房可供出租,然而付担不起连年飙涨的房价而买不了的人却超过万人,幸运的手脚够快抢得到,倒楣点的可能要排队排个好几天,衰一点的怎么等永远都没有空房待租。于是“房价高买不起,选择相对较低门槛的租屋都还因为数量不足租不到”成了爱尔兰普遍存在的怪异现象,这些想买买不起、想租租不到的无壳族被戏称为“游民”,因房屋问题产生的游民问题,同样成为爱尔兰最严峻的考验,为此爱尔兰政府在2016年提出了Rebuilding Ireland、重建爱尔兰政策,目标计画在今年之前、也就是2019年完成每个月提供至少2万5千个家庭出租社会住宅,并在2021年完成另外的5万间,试图能够藉以改善严重的房屋与游民问题。

《我们的家不是我们的家》:当无助到只剩对不起
“我们不是游民,只是迷路了,被锁在门外,钥匙不见了,就是这种感觉。”

看《我们的家不是我们的家》会让我想到肯洛区的《我是布莱克》,两部作品各自用著各自的方式去针对政府制度、社会现况做出抨击,为了生活拼命奔波著,却总是换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平民百姓在夹缝里挣扎求生,于卑微中找寻并试图捍卫那不多的尊严,他们可以努力挤出笑容面对今天,然而在苦中作乐之后,等著他们的依然是那不知道在哪的明天。《我们的家不是我们的家》​反映著的,是爱尔兰的现状、是爱尔兰人民的无奈,整部电影其实相当单调,看著女主角萝西不断重复著的打电话询问有无空房可租,明明不过两天的事却因仿佛鬼打墙般的“请问、好的、没关系、还是谢谢你”让人感觉无止尽的漫长,但,就是由于这样的无止尽,更使多数爱尔兰人民面临到的徬徨无助,能以最为直接强烈的方式让观众看见。

电影几乎四分之三的场景都在一台车上,车里有著他们一家六个所有的东西,本该像是全家出游要用行李箱装好摆妥的,如今被用黑色垃圾袋随意乱塞,因为他们得随时准备好“离开”。不是搬家,而是离开,当丈夫强波在工作的时候,萝西除了得接送孩子们上下学,她最大的任务就是在白天找到今晚的住所,幸运的话打个几通就找到,哪怕只能住上一晚便已满足,不幸的话就算把政府所给、可租空房的每间旅馆的电话都打过、整张抄有电话的复印纸摸到纸破墨淡都是“不好意思,客满了”,那种焦虑感随著天色越来越暗是会越来越深,而导演派迪布里纳希更为坏心的是,他安排了许多插曲来让这焦虑感变得急、更躁,不论是耐不住性子的小儿子阿飞、因被同学嘲笑不想上学装生病的二女儿梅蒂、年纪还小需要人照顾的小女儿蜜莉、闹失踪的叛逆期大女儿凯莉,每一个每一个的问题都让萝西被迫和时间赛跑,当时间被这些问题挤压到所剩无几,萝西的情绪也显得不稳定,她疲倦、她无助、她烦躁、她想放弃、想投降,但她不行,于是在次次宣泄后总会听到她懊悔的说著“对不起”,似乎只有这样才有办法告诉她的丈夫还有孩子们,“对不起,她尽力了。”

不过,这样的安排放在电影里是增加剧情张力,拿在现实生活来看就让人沉重,偏偏这些情节安排还真的会在现实生活上演,《我们的家不是我们的家》里的萝西与强波一家犹如爱尔兰的缩影,他们的雀跃与失落都像是爱尔兰人民时常整天下来会有的两种情绪变化,导演派迪布里纳希透过萝西与强波一家渡过的这天堂与地狱般的两天,呈现爱尔兰如洗三温暖般的生活,替爱尔兰诉出无处发泄的苦。

《我们的家不是我们的家》:当无助到只剩对不起
《我们的家不是我们的家》什么都不多,演员不多,场景不多,变化不多,把一切限缩在一定的范围里,却已然足够表达出导演的想法。饰演女主角萝西的莎拉格林表现亮眼,将因焦虑而使情绪些微失控、而在失控过后感到自责的母亲一角诠释到位,四位小孩或似说本色演出,然却也展现出不同阶段的小孩不同的反应、回应,懵懂无知完全就是以本能索求的小孩代表阿飞与蜜莉;不是很明白发生什么事就只是单纯的做出表达的梅蒂;还有已经拥有自己想法但无力改变现状于是用行动抗拒一切的凯莉,四位小演员是激出他们母亲、萝西这个角色潜能的催化剂,接续式的轰炸著快要不行的萝西,来制造出后半段的冲突,让整体的无奈感变得更重。

我特别喜欢近尾声的一场戏,是他们一家人在车上吃著薯条,然后不晓得谁先开始的吐薯条大战,尽管会觉得生活都已经这样了怎么还浪费食物,可是当他们越来越开心、越笑越大声,又会想,可能正是因为日子已经这样子了,才更需要偶尔的胡闹,唯有这片刻放松才能令他们忘掉不如意、不快乐吧。

只是最后,导演又再度把观众、把萝西一家狠狠的拉回现实,没让快乐停留太久,也许对他而言,现在的爱尔兰更适合愁苦。

作者:老子(OldMan)
【老子不负责任电影文】

本文来自老子(OldMan)系本站编辑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上一篇 2020年5月18日 下午10:50
下一篇 2020年5月18日 下午10: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