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舆论风向,该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呢?奉人生就是不停地战斗为圭臬,还是将自己隐身于茫茫人海中,抑或不赞成也不反对,忍一时风平浪静呢?故事瞄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有时候直接描述,有时候间接呈现,有时候对抗的是整个城镇,有时候面对的是家人的态度,在在左右著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却可能同时获得能被理解的安慰,但也或许你同时是加害者及受害者。无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躺著也可能中枪,就像这个故事一样,没有正确答案。这是《意外》。
走到一半,电影抛出个问题,若你是Ebbing的镇民,你会支持Mildred还是拥护Chief Willoughby呢?故事以刊登三块广告牌开门见山,刻划他们对角色们所带来的影响,在这脉络中,观者的理智与情感相互拔河,双方都有各自的状况,殊途同归地对现实无力,难以控制,既想寄予同情,但又觉得这些都是借口。在两难的议题里,导演不断地书写他人和自己的连动关系,并藉著Willoughby的心意及的Dixon的倒戈表达立场:人言可畏,多数形成的无形暴力绝不能阻挡我们争取权益。
毕竟社会依然是多数人决定或照著原本的规则运作,没有特例,它只会干扰惯性,Ebbing这个小镇还有其他问题待解,为何要持续关注你Mildred一个人的案子呢?不过所谓的其他问题,电影未明确呈现,仅在情节里,透露出对异己的歧视,从而带出Dixon极具争议的为人,直到Willoughby后来遗书的贴心看穿,观者才或许理解Dixon极力隐藏自己的独特所形成的物极必反,补充了弱势的孤掌难鸣;即使没特别戴上有色眼镜,但有时仍会像Mildred一样,一不留神就伤到对方,以种难以摆脱的刻板样态,就连我们观影者也在不自觉中中了导演的招,如同那场巧遇前夫的餐厅之约,不仅是Mildred的约会对象,对前夫的小女友亦然。原来众人皆虚伪。
前夫的小女友安排之巧妙,不单在金发无脑的形象,而是提醒观者去看待主要案件的性别问题及权力与阶级核心。为何大众支持已尽力的Willoughby正处癌病治疗进行式,威胁Mildred别再咄咄逼人呢?是否存在阶级的鄙视;其次,亘古至今女性于两性关系的地位使然,让在强暴案里的受害角色一直都被压抑在大男人的威权之下而噤声,就像神父来劝导Mildred别再追究时,Mildred漂亮地以教会性侵事件反将一军相同;前夫劝阻Mildred的情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皆试图以贬低女性(弱势、低阶)立场来将事件化无。事实上,做错就做错,身为受害者,于现今社会仍强烈吹著像前述般如此方向的风势下,仍能在逆风端上挺身,就像Mildred一样,相当具有勇气,天理应得昭彰。
电影在书写Mildred的坚持原因,相当动人。以广告牌寄情,并努力地以花卉妆点,出自对女儿一语成谶的补偿,因而当大火将广告牌一烧,就好像女儿再受到一次侵犯后被焚毁丢弃;Mildred同靠近广告牌的小鹿的对话也让人不舍与Mildred无二致,我也以为小鹿可能是女儿的转生,充满对女儿的思念。以此为中心,电影也概括书写家人对个人的影响。镜头走过Willoughby的家庭概况,不言则明他可以多么同理Mildred;Willoughby妻子与Dixon在Willoughby死后,激动出气的反应互文了Mildred为何执意刊登与不撤广告的心情。Mildred的家人则多少动摇她的信念,正如同Dixon的母亲所带给Dixon的无形压力及影响,仿佛镇民,全国,乃至全人类的缩影。特别提及Mildred的儿子受到连累,几场母亲送儿子到学校的戏,足以证明坚持立场的困窘。
儿子的状况,呼应母亲同事(既是黑人,也是女性,还站在反方)被区区的大麻烟,无缘无故地被拘留一段时日,引出在整个事件为了某人,为了宣泄情绪等各式目的的恶意,这让我想到Mildred提及为抵制黑帮势力扩大的连坐法律,故事里头的暴力多环绕于此,若我们自己是当事者,绝对会认为他人与自己有何相干,但当我们自己这样想时,就形成加害者可以利用的弱点。在观影的过程中,遇到类似的情节,或许大家应该跟我一样,心想怎么可以这样,但导演于片末故意再抛出问题让大家思考,若是其他性侵案的嫌疑人呢?尤其是我们以为案件的水落石出有了曙光却落空的反差情绪之下;该嫌犯的设定也饶富兴味地因国家机密而倍增神秘,但是否有吃案以压下丑闻的可能性呢?看吧!我也在想法上连坐及以偏概全,若尚有人搧风点火,那更笃定心中的想法,毕竟吃过的亏所累积的不信任者众,被擅自归类于某群体份外简单,人总会莫名其妙地被恶意的毒箭中伤,没有借口,毫不留情。
【dammi的映后座谈】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