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在接触《最后相爱的日子》之前,我没听过美国女演员Gloria Grahame的名字。原来她在40至50年代颇为活跃,并于1952年的电影《The Bad and the Beautiful》靠著不到十分钟的镜头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不过,《最后相爱的日子》的内容并不是她的辉煌时期,而是五十几岁的她发展的一段恋情。那时已是70年代末期,她的电影生涯早已结束,工作以演舞台剧为主。1978年,Gloria(安妮特班宁)在伦敦与小她将近三十岁的小演员Peter Turner(杰米贝尔)相识,进而相恋,怎料命运已经帮这段恋情写下结局……
本片的内容基础,来自Peter Turner于1986年写成的同名回忆录。很明显地,《最后相爱的日子》是透过Peter的眼光看她,整部片的气氛虽然悲伤,却充满温柔的目光,剖析的角度也规避掉Gloria Grahame生前的几桩争议。此外,双方的好感很快发展成爱情,男方的英国家庭对于这令人咋舌的年龄差距几乎毫无异议,全心支持。因此全片重心摆在这段忘年之恋的动人细节,以及Gloria心中面对“过气”的种种压力。
安妮特班宁与杰米贝尔的对手戏相当精采,不论是导演与摄影如何安排演员与镜头的相对位置、捕捉他们的眼神交流与动作,或是演员透过眼神与表情传达那些欲言又止,未能说出的话,都颇为令人感动。打乱时序、前后交错的叙事方法,发挥相当大的戏剧效果。不同时间地点的事件,透过剪接手法而看似相连,更加深观众仿佛在偷看男主角脑中回忆的如梦感觉──过去的美好时光就如美梦一场,睁开眼望见残酷现实,对照下特别教人痛心。
《最后相爱的日子》也数度强调Gloria对演艺生涯的不安。“好莱坞女演员”是个很注重女性外表的工作,如果失去了所谓“女人味”,例如光滑的皮肤、飘逸的秀发,很可能让身为演员的价值一并消失。因此即使生病了,Gloria在考虑疗法时还是将对外貌的影响摆在第一,这并非虚荣,而是她怕失业、被这世界抛弃遗忘。在年华老去、身体渐弱的状况下,她的恐慌,那种无止尽下坠、害怕被抛弃的不安全感,对于外表的老化无法掌握的失控感,透过安妮特班宁细腻又不计形象、毫无保留的演出,非常让人有共鸣。
有些时候,电影里的这位Gloria情绪起伏是大了些,让爱她的Peter难免无所适从,这倒是让我想到,“演员”由于工作所需,要能在不同情绪与表现下迅速转变游走,也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恋,这些特质对圈外人而言,的确比较偏“疯狂”,再加上Gloria的不安全感,以及职涯发展不顺利,因此对某些话题相当敏感,大概也是可以想像的。
看过《最后相爱的日子》,我去查了Gloria Grahame为何在风光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角之后,电影事业一厥不振。原来除了1955年电影《奥克拉荷玛之恋》(Oklahoma!)剧组传出Gloria很难搞以外,杀伤力最大的应该要属这件丑闻:她跟第二任丈夫Nicholas Ray(导演,作品包括《养子不教谁之过》)的13岁儿子有不正常关系(一说是Nicholas捉奸在床),以上说法到底是真实发生过,还是好莱坞斗争用的耳语,不得而知,不过这位继子后来的确成为Gloria的第四任丈夫,这段婚姻维持14年,比Gloria之前三段婚姻加起来还长。由于事件真相缺乏确实证据,不便妄作评论,但我想可以说,过去好莱坞对男性私德的容忍度,是比对女性高多了。
【Lizzy影评】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