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位网球迷跟会打网球的人来说,也就是在下,本片绝对是失败作品,可能会以“缺乏赛事的刺激”来批评本片,但将本片视为一部传记电影来论,绝对不会是区区几言就可以品论的。
《胜负反手拍》本片前半段叙述Billie Jean King的爱情、伦理与工作三方面的价值观,后半段才进入所谓的网球场上的性别之战,与Bobby Riggs的对战,所以可以知道Steve Carell戏份其实只有一半。前者属于自我内心奋斗的战争,与女性选手之间价值观冲突,这点在Billie Jean King(代表新兴开放独立系)与Margaret Court(代表传统良家妇女系)身上看出两者差异,后者则是跟沙文主义的男性全面战争,并替女性网球运动员吹响第一声宏亮有力的号角。
我是个费纳(Federer & Nadal)网球世代的青年人,约从2000年开始,顶多上溯山普拉斯与阿格西世代,在女网方面,也是千禧年左右,威廉丝姊妹、莎娃崛起,至今的Muguruza、Halep、伍妹等好手的群英时代,而甫退休的瑞士公主辛吉丝是跨越两世代的老将,也曾来台湾以退休选手的身分跟葛拉芙比过表演赛,当时我在2012年的台北小巨蛋现场,我只是位刚打网球的小球迷;老实说,Billie Jean King是个声名远播的女性传奇,在当今网球比赛转播台上仍会看见她穿著鲜艳洋装的身影,坐在传奇包厢中观赏比赛,不去了解一下,可能真只是认为她是位好的网球手,得过几次几次大满贯跟奖牌,却没有去思索她对女性网球运动的贡献有多大。如今网球不是用小拍面的木拍打球,而是大拍面的碳纤维制成的轻量球拍,球员的体态与比赛方式更为壮硕与激烈,衣质材料也为了适应比赛速度而改造成人工纤维,现代网球比赛注重力量、速度的展现比起技巧上的多变与协调,网球世代转变也是如电影素材转变一样巨大且快速,却还有一件事是残酷的,奖金差异仍在,男女性差别、单双打差别、大满贯与巡回赛差别、级别差别等,都是环境的现实,理由绝对是在商业市场与品牌组织经营,网球运动的贫富差距被顶尖选手的风采而掩盖忽略,看著费德勒吸金程度,事实上,令人忌妒,但也只有顶尖选手才有能力回馈社会,创设学校、基金会、募款活动以集资来帮助、鼓励孩子,这是不可泯灭的贡献,这是过去网坛不可见的,多亏网球奖金愈来愈高,顶尖选手回馈的机会理所当然的大。
男女网之别:生物构造,不然,网球运动规则上并无偏重任何一方,球、球场、球网高度都一样,球拍、球衣、球鞋也应球员个人而设计,连裁判都是公平的,人的眼睛都一样,判别出界球的能力相同,裁判更不该有强烈的男女之别,所以男性大满贯决赛绝对可以由女性裁判执法;然而,鉴于生物构造之别,才会有“男性体谅女性”、“女性比男性脆弱”概念上的谬误,而这个错误长久深植于人类社会之中,才会造成男女不平之状态。
观众关注于男网更胜女网,即便在下是男性,对女网的关注与兴趣仍然有限,不得不承认,男性的贺尔蒙、肾上腺素与力量网球是呈现正比关系,的确,娱乐性大于女性,在观众看球的娱乐需求上,男性在这方面占了绝大的上风,而女性往往被莞尔、调侃沦为“(男性)视觉上、听觉上的飨宴”,因为网球赛需要大量、长时间的专注度、耐心,事实上,看表演艺术(电影、戏剧、歌剧)跟看网球赛的观影行为是雷同的,尤其是现场看球,没有了刻意电视上的剪接、重播回放,看网球比赛等于看一场不可回溯的电影或舞台剧,拥有真实时间与运动的两种影像特性,网球运动的观众席设置也接近剧院观众席的设置,网球场真的就是选手们发挥球技的舞台,而男女网应该获得同等的对待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他们都是努力练球为职业生涯而奋斗,花了人生前半段在球场、训练中心度过,尤其这对女性更是大挑战,尤其能生子后再重回球场的WTA选手如Kim Clijsters、Victoria Azarenka以及未来复出球场的小威廉斯,都是近代才比较可能发生的事,当然,本片中的Margaret Court也是少数之一。
顾名思义,本片著重在男女性别之争,但相较于此,我认为,传统与新势力之争,也许会是更好的讨论主题,不仅只是网球职业上的男女不平等,而扩大到一个新的世代的崛起,在后越战时期,美国绝对是最需要正奋人心的活动,各领域的新浪潮企图改造传统,我认为本片反映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反动力量。
就以网球这项运动来看,本片可以看出球衣穿著上,开始有了个人印记,多样的色彩,不管是设计师的,或是球员的名字,如今其实稀松平常的事,在那时可是昂贵的大事,球鞋绝对不会只是麂皮帆布鞋,也是今日颇流行的休闲鞋;球员薪资的转变,通膨后,价钱当然提高,但现今提高奖金的幅度快速,品牌的昂贵贩卖,一两年内便转变,近十年内的奖金可能会是过去二十几年来的总和;WTA成为新的独立协会,当时数十人的小团体,现在职业女网的代名词便是WTA,职业男网则是ATP;注重赛场上的男女平权议题不容忽视,随著女性自主权的解放,WTA的成立象征性地打破传统,不再是男性底下之附庸,而女性当然不是只会打高吊球(lob)(网球迷俗称月亮球),她们也会扣杀(smash)。
本片的开场,模糊的动态影像,Emma Stone左右跑动击球,最后以一个扣杀作结,将故事梗概说明一清而楚,女选手的选择,在来往的奔波中用辛勤的汗水耕种出美好的果实。
Billie Jean King的同志身分,在本片作为故事主轴,从一位性向确立的异性恋再过度到性向模糊,再确立同性恋者的身分而出柜,这亦是70年代同志运动的证明,对比Margaret Court脚色的封闭与像贞节牌坊刻在额头上的拘泥,谁不爱King?
Emma Stone的甜美、开朗、内敛的演技不在话下,事实上,她的挥拍、发球、切球动作如此漂亮更惊艳我这个影迷;Steve Carell的脚色本质就是作秀,对他来说:“滑稽,不难”,愈夸张才能说是Steve Carell表演的本色。
看大萤幕的网球比赛,过瘾,只可惜份量少了太多,剪接稍显不到位,球员的激情就少了那几秒。
如果不是福斯做的,本片重现的复古氛围可能只是那辆车跟那些看起来像当时样式的衣服,在本片,服装、场地、特效、观众、汽车、道具、球拍等无一不到位,透过底片,透过明亮、高饱和的色彩,呈现衣服的细致棉制质感才算达到规格,以及配上好莱坞一线演员,本片才成立。
其实,透过这场性别之战来反思:它是不是场秀?为了利益吗?为了男女性各自的尊严吗?为了证明女性可以比赢男性吗?那时代底下产物短暂的影响力之大,却也可以看出当今社会没有太多进步,所以本片的附加价值非同小可。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