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高中时期就看过1934年出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小说、后来看了三次1974年电影版本的人,我进场看肯尼斯布莱纳的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前,不确定能否得到很多乐趣,毕竟我已经知道震撼大谜底,而且1974年的卡司超级狂,包括亚伯芬尼、洛琳白考儿、英格丽褒曼、贾桂林贝茜、史恩康纳莱、安东尼柏金斯(《惊魂记》里的诺曼贝兹)、凡妮莎蕾格烈芙、米高约克、约翰吉尔古德(少数的“演艺圈大满贯”──获得过艾美奖、葛莱美奖、奥斯卡奖、东尼奖的竞赛类单元大奖)等等,每个都是指标人物,导演还是《十二怒汉》的薛尼卢梅呢,2017年版即使众星云集,相较之下已经弱了……
没想到我不仅看得很有意思,还在结局大揭密时哭了。
新版故事基础与原著没有太大差异,一样是举世闻名的大侦探白罗(肯尼斯布莱纳),在30年代的冬日,于伊斯坦堡搭上了头等车厢爆满的东方快车准备回伦敦,出发后没多久,一名乘客惨遭谋杀,车厢每位乘客人人有嫌疑……
肯尼斯布莱纳版本的白罗,与原著已经不太一样。原著的白罗,长得不高,头型是颗蛋,有夸张翘胡子,给人有些滑稽的感觉;到了21世纪,这位新白罗不仅扮相与模样比较帅,甚至还太超级英雄了点,能不马虎地追凶打斗,其实看得有些不习惯。不过基本的白罗魅力还是相同:他的夸张胡子,无害的绅士模样,总让人觉得难以把他当一回事,但一瞬间,他就会抓住你的秘密。
此外,导演肯尼斯布莱纳与编剧Michael Green,也将一些现代化的思维藏进了剧本里,除了原本的欧洲各国差异之外,新剧本还加了一个黑人角色,尽力将不同文化及阶层的敏感细节收纳进来。
在旧版,所有戏都发生在车厢里,即使大雪纷飞,列车顶多卡在雪里动弹不得,乘客都还是可以待在车上;肯尼斯布莱纳则设计了一场雪崩,让列车出轨,也让乘客可以出来透透气,场景有稍作变换的机会,减少了密闭感。
比较可惜的是,与原著及1974年版本相比,新版的线索变得较为凌乱,不够缜密,案件本身的铺陈太过草率,很多与嫌疑犯的谈话都被简化到连关键线索都不一定有带出来的地步,所以如果对题材陌生的观众,进去看完满头雾水,应该也不意外。另外,与本案息息相关、发生于数年前的“阿姆斯壮绑架案”,在旧版是从电影开始就开门见山描述了一遍,所以观众后来看到快车上的角色时,已经可以先做些推理,新版的则到中段才提,虽然可能更有震撼效果,但观众也很可能难以消化这突如其来的一大串资讯。
更难理解的,则是为何肯尼斯布莱纳找来一票明星如茱蒂丹契、强尼戴普、蜜雪儿菲佛、黛西蕾德莉、威廉达佛、潘妮洛普克鲁兹、奥莉薇雅柯尔曼与乔许盖德等等,却没给他们事情做。当然,这故事是白罗的场子,所以导演布莱纳将摄影机聚焦在演员布莱纳,绝对无可厚非,但不代表要将其他演员都拿来跑龙套吧,而且《东方快车谋杀案》案子的精采处,除了白罗的聪明机智,也在于这12位嫌疑人的互动以及隐藏的关联,不把一些焦点放在他们身上,自然牺牲了观众的投入程度。尤其旧版可是让英格丽褒曼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呢,那个角色的新版由潘妮洛普克鲁兹演出,各位看完出来还记得克鲁兹有出现在这部片吗?
至于收尾,习惯看阿嘉莎克莉丝蒂探案或是其他古典探案的,都知道通常在揭开谜底时,侦探会跟所有当事人、嫌疑人、警方等等,说明自己的思维,细述每一道线索,推导出所有可能,然后抓出凶手。所以这个段落通常很长、很仔细。在1974年的版本,一样遵循这个传统,所有相关人等聚集在车厢里,白罗把很多细节都解释地相当清楚,观众再怎么头昏脑胀应该都还是能懂一大半,但缺点就是整体感觉难免较为死板。新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比较不重视让观众对案情一清二楚,而将重心摆到戏剧效果,首先让一干人等在火车外的隧道口排排坐,就如达文西“最后的晚餐”画作那样,并且在讲解完案情后,让白罗挑战凶手,要对方将他灭口,我很喜欢这样的安排,它是个很精彩的测试,让某位演员更有发挥空间,也更带得出观众感情(也害我哭得好惨)。
旧版东方快车之半小时细细讲解
新版东方快车之最后的晚餐
整体说来,新版最令我喜欢的是收尾的方式,以及摄影,许多画面构图以及镜头的流动,都非常美丽难忘,电影最后的冬日阳光,美得教人屏息,搭配白罗最后的领悟:正义并不是非黑即白,更令人感触良多。
本片最后暗示著白罗的下一站是尼罗河,因为,你知道的,有个”Death on the Nile”。会拍成这部片吗?拭目以待啰!
题外话:各位想看旧版全明星《东方快车谋杀案》的话,记得注意前段伊斯坦堡那边,浮夸的“伯爵夫人走路法”,配上鸡冠般的头饰,晃不停的皮草,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笑翻。
【Lizzy影评】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