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览即将展开的焦头烂耳,与手机遭窃的资讯恐慌相互碰撞,祸不单行地灾难燎原,难以收拾。导演将初始各场景的小问题点,慢慢集结,扩大成面,并透过展览标语贯串全局,来讽刺高社经地位的目中无人,以为刻意忽略,以为自我监控,社会黑暗就不会走入生活,但会不会正是有能力的人不去正视问题,不去承认盲点,所以才有不安。这样看来,那些试图唤醒大家重新检视问题的艺术作品,不过只是有钱有闲的人附庸风雅的产物罢了。这是《抓狂美术馆》。
观赏艺术作品的角度众,我以为其中之一为现代与当代艺术的创作者往往赋予作品自身想传达的讯息,而由观者自行去感受、解读,并促使进一步的思考,导演应该也如此认同吧!?因此有了这样一个叙事,以一家当代美术馆的新设展为起点,带著观者看见在故事里被展示出来的作品,也看见设展团队,看展群众与作品的互动,并向外延伸美术馆外的利害关系,彼此对照,让观者强烈感受到电影中所陈列的艺术仿佛是情节中各角色的最大讽刺,进而带出对欣赏艺术作品及怎么成为当代艺术作品的思辨。
放大为故事的结构来看,‘祸不单行’为这个故事下最好的注解,有时候平顺的人生硬是会被掀起波澜,如又不幸遇到‘水星逆行’,可能会诸事不顺至惊滔骇浪也未可知,美术馆馆长Christian就是这么衰;不过若聚焦影片呈现的一连串设展过程及Christian所遭遇的事件,会变得难以同情馆长近期的乱流,因有种表里不一的背叛感,看似有想法地赋予展览目的,私底下的行为却背道而驰或不甚尊重,当然情有可原地一时私心疾上心头,不过做法却带著居高临下的睥睨感,不甚讨喜,不禁联想到,或说导演有意藉著这个角色挖苦那些说的一嘴天花乱坠,却做得一手只为自己的政客。
“广场是信任与关怀的殿堂,在里头,我们有同样的权利与义务。”被一再重复,想来也可笑,特别是导演不断地将镜头扫瞄过坐在街头乞讨的街友们,对比在美术馆中,身穿华服参加宴会的绅士淑女们。有时候不仅是漠不关心,甚至行以剥削,反正最终还是为了自己,即便你拥有的已经够多了,就像Christian处理他手机、钱包失窃的方式,影响到小男孩,却视小男孩如挥不走的苍蝇一般。某个展示品的标语”I have nothing”真是个黑色幽默,对应贫穷困苦者,是真真切切的实质层面;对应那些拥有很多的人呢!?是否自私这个寄生虫将自己的欲望养大而时常感受不足呢?
这就引发了信任的危机。故事里小至Christian个人事务的处理,于公为交办下属协助的事物,于私与女记者交欢后的防备,大到小男孩的被害言论是否属实,当然所有一切可归咎于开场没多久,Christian在上班途中,好心被狗咬地被偷窃,这也呼应至一个关乎信任的展示品:你相信那你敢把自己的贵重物品留下吗?不过这是否是种恶性循环,就是因为不利己,所以没人关切底层的状况,结果酿成社会问题,就像Christian心力交瘁地难以顾及展览的宣传,却导致最糟糕的状况;又比如说后来才惊觉,Christian在那栋建筑物发威胁信的那种情绪,其实带点鄙夷,或该说尽量不进来与自己位阶不同的场域就尽量不涉足,感觉会有危险。
也如同展示作品之一现身于酒会场合上的表演,规则说著不要与他对望,就不会有问题,初始觉得是个很有野外求生味的丛林法则,颇新鲜有趣,但他却益发疯狂。少数出手的宾客,因只手难遮天,只好逃之夭夭,其他人只好更遵照规则“勿视”处理,以避免自己遭受侵害,结果就险些促成犯罪。这一情节应该隐喻了,也算总结前面所见,无论是场馆外或Christian个人问题的景象呢?视而不见,扩大成灾,即使关心,一来光是个人力量不是很够,二来单纯阻止,不去深入了解,解决根源,有用吗?就像Christian给予一个有所需求的女游民食物,但Christian却只做了开头,后续任由女游民处理。
这也丢给观者如我“尊重”的议题,一如前头开会时小孩的恼人哭闹声;开幕酒会上大家不理会厨师的餐点介绍;面对妥瑞氏症的患者在听讲席中叫嚣亦然,中国籍旅客被排除于展览之外,以为只想逛景点也是……原来导演先以光天化日遭窃事件为引子,试图将看似一点一点平素的小问题演绎,然后将严重性逐步提升至整个社会较为黑暗的一面。因而在看似层出不穷的事件中,其实存在著架构来归纳议题,促使观者思考,相当了得。于是那些大声疾呼的艺术作品,原来不过是高端知识份子及有钱人的附庸风雅,只要损及自身,凡事皆可抛,艺术品最终只是个安安静静的物体。但导演还是在人性几近崩坏殆尽之际,安排了再访建筑物的情节,不过这次带著下一代,有点露出改变的曙光,但同时也有逝者已矣的慨叹。
【dammi的映后座谈】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