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社会逐渐对同志伸出认同的双手,此时,爱滋病毒却势如破竹地扩散成灾,成为平权路上的绊脚石,爱滋病几乎等于同志的代名词让同志运动差点又退步了几年,幸亏有‘Act Up’成员的努力,才不致偏离前进的轨道太远。电影呈现了激进的抗议手段,行动背后也看到整合众多立场的困难,在一次次的行动-讨论-行动-讨论的循环里,观者于导演刻意特写人物的镜头中,看到了想要爱人的火花,及最深层的,存活下去的挣扎。这是《BPM》。
一般来说,拍摄抗争类型的电影,多半平铺直述行动的内忧外患,并在穷途末路之际,出现转机,并于最后来个荡气回肠的感动结局,兼以叙事平稳,便有基本分数,不会难看到哪里去。不过一直重复这样的手法,难免会腻,尽管可能是不同的事件,存在著不同的意义,或说有值得赞赏的细节。反观,这部电影采取多数场景为角色在空间里进行讨论的方式组成,反而给予此类型片耳目一新的气象。
当然抵御外侮,也就是政府对于爱滋病的不重视或以偏概全,为抗争之所以实行的重要元素,身为如此类型的电影,绝对不缺,可能会与剧中角色一起义愤填膺,嘲讽政府的承诺仅为利于选情的空头支票。不过陈列抗争的艰辛之馀,在空间里讨论如何达成目的的诸场面,倒让团体内的异质性,分外清晰。通常,这类型的电影会强调同个阵线的立场一致,因而若有不同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但《BPM》要说的是,一直以来,团体内都是由不同的人组成,意见与行动要一致必会所难度。
开场的抗争便是一例,导演在此的手法也精彩地开门见山,带出上述的观点:我们以为看到的是场成功的快闪行动,但后来借由检讨会与行动的穿插对照,才发现部分作为是一时兴起,且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也与后来对于用爱滋血液给血友病患者的事件,双方有不同的诉求,而引发的内讧遥相呼应。如此同中有异的立场,展现凝聚的困难,遑论面对外面的不公不义了!这还没将私人情感引发的错综人际算在里面……
导演借由成员的对谈,深入主要角色的感情世界,聊他们的情窦初开,看他们如何深深吸引,还有染上当时为莫名病毒的爱滋病的心情……情节中使用了许多特写镜头,让那情绪,甚至是情欲在萤幕上流动,有时候即便没有说清楚,观者仍可感受其间澎湃的情绪,是一种感慨,是一份迫切,想要活著,想要爱,偏偏上级不理,自己团体内部也停滞不前的三不管状态。然后伙伴一个接著一个死去,情绪虽因此忿忿不平,向心力达新高,却仍然无能为力。
在认识成员的情节里,观者会发现一个重要的资讯是,团体内并非所有人都是爱滋病患者,有些人可能是因为朋友、儿子为带原者才加入这个行列。如此内部的差异回应了某一场戏中,Act Up成员贴反爱滋标语时遭到同为同志的言语攻击,区隔出距离死亡的远近与对爱滋防治的迫切,这也是想法纷陈的原因之一,其中多少也隐含了不愿被贴上爱滋与同志画上等号的标签,唯Act Up却积极地宣导不只同志会染上爱滋,况且有时候的状况是,全心全意的爱一个人,却换来拖垮寿命的疾病。
主角Sean的恋情与生命轨迹和Act Up的动机与处境可为对照,个人认为导演蛮有条理的从团体策画的行动慢慢地转入个人的感情世界里,却也像面镜子般投射互文,并层层深入对生命,对爱的渴望。原以为导演安排的三角恋可能暗示参杂感情因素也会造成团体运作的阻碍,但或许不过很单纯地说著同志爱人已经够有难度了,又横亘著疾病的障碍,能够活著去爱分外珍贵,而爱也不是眼睁睁地看著疾病折磨自己或爱人的揪心,且死亡之后呢?何必封闭自己的感觉呢?
Sean的妈妈在Sean仙逝后,对Act Up伙伴说出有你们在真好的这句话,一方面当然是最后一程的陪伴,但或许也是感谢大家在Act Up的奉献,为所有因为爱滋病在生死边缘挣扎著的人们努力。导演在这部电影里会用慢动作处理一些画面,部分一如这类型电影所想要慷慨激昂的效果,但我最喜欢的是同志游行的啦啦队表演及洒下的亮片彩纸,呼应最后在宴会场上洒出的Sean的骨灰转换为一幕幕在夜店跳舞及性爱的灯光闪烁与映照在脸庞上的五光十色,那是活著与爱著的最佳证明,好美好美,却好悲好悲。
【dammi的映后座谈】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