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缓慢、整体平淡,是《巴哈旺大饭店》给我的感觉,几度让人看得昏昏欲睡,中途还有不少观众离场,说不懂电影所传达寓意是借口,实际上应该是这样的步调令人有些坐立难安。平淡是一回事,无趣又是一回事,电影虽然平淡,却也不到无趣,但也没有趣到会让人竖起拇指叫好,《巴哈旺大饭店》无论是剧情编排,或者是运镜与配乐运用上,都是如此的平静无起伏,也许导演这样设计,是想让观众能够抛开其他,然后真正地静下心来去思考生死、去反省自己是否顾此(工作)失彼(家人、朋友)。
瓦拉纳西(Varanasi)是座印度圣城,是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迦尸国的首都,而“迦尸”在印度文化中有著“光明之城”的意思,被恒河贯穿的瓦拉纳西,被不少印度人民视为“能超脱生死轮回之地”,坚信只要在恒河畔接受圣水沐浴,即可将一个人身上的罪孽洗去,若将人死后的骨灰撒入恒河中,或者是把大体、遗物、丧礼等直接放进恒河中任凭漂流,都能帮助死者前往更好的来世,甚至能比他人更早从生死轮回里解脱。由于恒河的神圣不可侵犯,导致恒河成为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印度人民依旧不管,继续在恒河畔冥想、浸浴在恒河之中、把恒河水当作可治百病的圣水饮用。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传说与信仰,让瓦拉纳西成为最靠近生死的地方,要讲谈论生死轮回,我想再也没比这里更为适合了吧。
《巴哈旺大饭店》便是以瓦拉纳西为主场景,并引领著观众进住闻名于世的“等死旅馆(Mukti Bhavan)”,在等死旅馆里只提供住宿,不提供饮食与生活用品,也没有任何医疗资源,毕竟住进等死旅馆的都是期待救赎(死亡)的旅客,既然如此也就放弃医疗救护了。住房规矩不严,唯一条件就是“15天内若没有死去就必须退房离开”,倘若真的在15天内离开人世,这里的旅客会一起替其举办仪式庆祝,因为他/她获得了救赎,应该要为他/她感到开心,笑著面对与迎接死亡,是《巴哈旺大饭店》里最想和观众分享的生死哲学吧。
答亚总是重复著做著一个梦,梦里的他看见的是母亲叫唤著年幼的他的名,每日醒来后总向儿子拉吉夫与媳妇分享梦境内容,认为这个梦是个征兆,代表著他生命即将走向尽头,可这个说法却被拉吉夫夫妇驳斥,不过答亚有天突然做出决定,向他们宣告他将前往瓦拉纳西、并像其父亲一样住进等死旅馆迎接死亡,不管拉吉夫夫妇苦劝,答亚就是坚持要去瓦拉纳西,哪怕只有他一个人。万般无奈之下,拉吉夫只好放下手边工作陪他去,只是这趟旅程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返家,毕竟“他也不知道父亲何时会死”,答亚本人是否会真如他自己所言,在近日内获得救赎也没人知道,这对父子各自怀抱著不同的心情前往印度圣城,住进当地的巴哈旺大饭店里…
“死亡是一个过程。”
巴哈旺大饭店经营者米夏拉在他们入住的当天,讲了一些听来不正经但实际上却颇有哲学性的话语,答亚听来开心,拉吉夫听来却觉得很像废话,在入住的第一天,答亚便学著前房客将入住日期刻在墙上,自此开始了这趟不知何时才会结束的等死之旅。随著住的日子越来越久,答亚看起来比过去在家里还要快乐,时常和其他人一起在交谊厅看电视,也认识了住在这里18年的薇姆拉,偶尔分享彼此从前人生经历,偶尔到恒河畔旁冥想,为即将到来的死亡做好万全准备;可拉吉夫却越来越焦虑,新系著工作的他,总是在任何时候都忙著讲电话,很想抛下父亲回家处理工作,却又放不下让父亲一个人在这,这种矛盾心情逼得他时刻都很紧绷,终在一场和答亚于河畔旁的对谈里爆发,将过去到现在对他的不满一口气宣泄而出…
《巴哈旺大饭店》里相当有趣的,是在于放进了薇姆拉这个角色,在她与答亚初相遇时,笑著说当年她是和丈夫一起住进等死旅馆,原想一起获得救赎,怎料丈夫先走了,自己却一路住了18年,这中间看著许多旅客来来去去,总是看著别人比自己先走,让薇姆拉好是羡慕,她也渴望著早日获得救赎,但随著住久了,她对生死有了不同体悟,对于生死执著早已放下,因为很多事情强求不来,放宽心去享受馀生或许才是最好的。当她最后真的如她所愿地获得救赎时,周遭的人没有悲伤、有的是满满地欢乐,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不就是她一直盼望的吗?
薇姆拉对于生死的想法,可说是默默地冲击著答亚与拉吉夫,而这也是《巴哈旺大饭店》想让观众接受到的讯息,若是少了薇姆拉这个角色,电影肯定失色不少。如前面所言,《巴哈旺大饭店》非常平淡,任何放进电影中的、不管是人物对话、配乐、剧情编排等都是淡淡的,是如此的平静无起伏,相信对很多人来说会很不习惯这样的慢步调,对我来说也是,只是如果看明白了导演想透过电影说的话,就会觉得这样的步调刚刚好,非常适合用来谈论生死议题,没有印度电影常有的歌舞桥段,简简单单的配乐与运镜,正是要观众好好静下心来,去细细品嚼这部饶富意味的作品吧。
【老子不负责任电影文】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