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白宫的男人》(Mark Felt: The Man Who Brought Down the White House)的片名指出它是一部政治电影,描述的是一位名叫马克费尔特的人,如何掌握水门案的内幕关键,迫使美国前总统尼克森请辞下台。然而,这部电影真正吸引人之处,不是窃听丑闻本身的道德探讨、或攸关正义伸张的勇气,而是在正义、道德早已魂飞魄散的权力中心,总统人马的核心运作下,故事从联邦调查局(FBI)的角度切入,少见地从这个最知名、专门打击犯罪、拥有无数政客秘密的美国调查组织视角讲起──从FBI的方向来看整起阴谋事件的权力拉扯。
《推倒白宫的男人》是以FBI传奇人物──胡佛局长的死亡开启,并是与事件关系最深,既是水门案“深喉咙”,也是FBI副局长的马克费尔特的视角来叙说故事。FBI高层内部的紧张,与白宫势力争夺胡佛留下的机密档案,与如何安排胡佛的葬礼,种种过程明示、暗示了FBI与白宫之间的复杂关系,而FBI内部如何接触到水门案,怎么调查,以及马克费尔特运用什么手法周旋在白宫、CIA、新闻报社间展现的运筹帷幄,也都在电影里一一写实呈现。
对于不了解水门案来龙去脉的人,观看《推倒白宫的男人》时,可能并不容易当下就理解发生了什么事,尤其电影牵涉到许多人物与角色的势力动向,加上可能编导已经笃定人人都熟悉美国水门案,因此剧中不把水门案完整的交代,而是以马克费尔特所知的情报与对话,让影迷拼凑,描绘出一些内幕秘辛,隐约拍摄出一种政治生态图像,描画出事件牵涉到哪些层级的轮廓,而不作出任何的导演主观猜测与定论。
电影客观呈现出在FBI有30多年资历、因副局长克莱德托尔森(Clyde Tolson)身体不佳,早已成为胡佛真正副手的马克费尔特,在胡佛局长去世后,可能因为无法升任局长一职,可能因为FBI被白宫处处打压成为棋子,可能因为家人的因素,而决定成为透露水门案的关键人士:深喉咙。
这也是电影另一个吸引人之处,“地表最强老爸”连恩尼逊在《推倒白宫的男人》展现了特工谨慎、一丝不苟、冰冷压抑的演出,无时无刻以剪裁合身且俐落的西装示人,没有多馀的情绪,仿佛快接近“禁欲”般的模样,有种不同以往的奇异魅力,即使连恩尼逊电影里没有任何一幕动作戏,角色却是越演越掳获人心。
在连恩尼逊诠释与其他人的对话台词中,影迷也可以勾勒出某种对FBI高层的具体迷人想像,比起影帝李奥纳多狄卡皮欧与艾米汉默2012年主演的《强‧艾德格》(J. Edgar)的描绘,《推倒白宫的男人》似乎更能看清FBI在美国政治权力中的位置与它独立执法的特殊性。
编导彼德蓝德斯曼(Peter Landesman)向来关切社会、政治题材,诸如《关键目击》、《震荡效应》。《推倒白宫的男人》里充斥FBI电影、影集普遍会有的压抑冷调,写实捕捉了它的政治势力样貌与周遭社会生态,不过他的编排接近纪实小说的形式,没有安放角色在组织与个人生活的挣扎或身处权力风暴与欲望的心理书写,电影没有太多的戏剧性与冲突,有时候显得过于客观直述。
但也可以换句话说,个人内心的冲突似乎不是彼德蓝德斯曼所擅长,或想在《推倒白宫的男人》中想著墨的。如果,想多完整探究水门案,劳勃瑞福与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1976年《大阴谋》(All the President’s Men)较适合作为相互对照的进一步补充,而想看更多FBI办案与心理惊悚的冲突描写,或许在欣赏《推倒白宫的男人》后,导演大卫芬奇最新执导的影集《破案神探》(Mindhunter)──对于FBI犯罪侧写手法的建立,可以是影迷另一个想好好探究心理分析、补充的选择之一。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