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尔克大行动》:三个谜题,二次大战,一线希望

《敦克尔克大行动》:三个谜题,二次大战,一线希望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突击波兰,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法随即对德宣战。战况持续至1940年5月,德军越过马其诺防线,以A、B两线包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西欧诸国。仅不过两周间,德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直击英吉利海峡岸边,北部的英法比荷联军受困于法国北部法兰德斯地区,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旋即投降。根据德国A军团的官方战争日记指出,因希特勒在走访A集军团司令部后命令部队暂缓,以阻挡敌军突围,另有史学家阐释德军此举另有政治打算:使其部分英军撤回英伦,有助于尔后希特勒与邱吉尔的外交议和。正因约有七天的停战空窗,英国首相邱吉尔下达“发电机行动”,约四十万英法联军集中至比法边境海港小镇敦克尔克撤退。雾气迷濛,海沫绵密的浅滩面对西面的英伦大岛,运输车辆来来回回,远方战舰靠岸的身影,成为联军绝处逢生的唯一希望

以《星际效应》、《全面启动》与《黑暗骑士》系列惊艳全球的英国鬼才克里斯多福诺兰,2017年再度与享誉全球的配乐大师汉斯季默携手合作,开场渺无人烟的迷你小镇,白纸纷飞,窗边的残烟一点,却因一声枪响划破了诡谲的寂静。新生代英伦男孩Fionn Whitehead饰演的英国二等兵汤米一路狂奔(深邃的五官与表情精湛的双眉,惜字如金的沉默却又爆发力十足,颇有影帝丹尼尔戴路易斯的架势,后势看涨),穿越枪林弹雨与重重高墙,豁然一见的海阔天空,只是,面无表情的人龙队伍,伴随永无止境的海浪滔滔,回家之路竟是长夜漫漫路迢迢。

《敦克尔克大行动》:三个谜题,二次大战,一线希望
在多佛小镇居住的道森先生(由《间谍桥》荣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Mark Rylance饰演,除了诺兰导演外,以舞台剧起家的硬底子Mark Rylance也是吸引本小姐买票入场的原因之二),与二儿子彼得还有邻居小跟班乔治,趁海防巡逻官稍有闪失之时,迳自地、冷静地、自持地、手无寸铁地,驾驶自家小船开往法国敦克尔克。道森先生是英国“Keep Calm and Carry On”的精神象征(英国首相邱吉尔于二战期间对于全英民众的精神喊话),他坚持营救的动机,直到影片终了才由二儿子解谜,这是诺兰对于参与敦克尔克救援行动的平民之致敬。道森父子与邻居男孩在半途中就顺利营救了受困于战斗机残骸中的英国飞行员(爱尔兰忧郁型男席尼墨菲也算是诺蓝阵营的老班底,但是挺有趣的是,导演总是安排他饰演带有神经质、冥顽却又点悲剧性的角色,好如在《全面启动》中那一心一意只想知道父亲保险柜秘密的失落儿子,或是《黑暗骑士》中心怀愤恨的“稻草人”),他先是不发一语尔后暴力相向的创伤压力症候群,在稍嫌狭窄的四人小船舱,陷入了人道战争的危机。席尼墨菲阴晴不定、甚至懦弱胆怯、毫无感恩悔意的无名角色,象征了大战间接性地,好如传染病似的,摧毁了平民百姓的希望与生活,也是诺兰对于大战之于人们精神与记忆的无情打击,最掷地有声的控诉。

《敦克尔克大行动》:三个谜题,二次大战,一线希望

《敦克尔克大行动》:三个谜题,二次大战,一线希望

英国变色龙汤姆哈迪也是诺兰班底名单常客,这回虽然没有像在《黑暗骑士》中增肥剃大光头饰演大反派,却也因为饰演皇家飞行员的角色因素,从片头蒙面到最后片尾一刻,帅气无敌的汤姆哈迪才因飞机燃料不足迫降而露脸解谜。与其他主要叙事者相较,汤姆哈迪与战斗飞行员间的对白,大抵是本片最多话的角色了。《敦克尔克大行动》首映后全球票房逼近五亿美元,知名影评赞誉不断,却也有少许评论针对诺兰导演向来一贯缺乏人物背景性格描述的剧本缺陷。是的,从早期的《顶尖对决》、《全面启动》到今年的《敦克尔克大行动》中,角色间的情绪发展与行事动机并无脉络可循,或许之于英国文学系出身的克里斯多福诺蓝,这可让许多影评大书特书一番。不过眼尖观众或许可以发觉,诺兰善于运用“时间”为电影叙事主轴,他笔下的原创角色几乎都没有家族姓氏(《全面启动》中汤姆哈迪的角色仅是Eames,本片是Farrier),席尼墨菲甚至只不过是一位“发抖的士兵”而已。身兼编剧的诺蓝有意无意,尤其在历史上死伤无数的二次大战,表达之于无名英雄沈没在史册洪流中的小小讽刺。遍布世界各处的无名军人公墓,我们如果有能造访,身处其中,我们能得知那些先前先烈的家庭背景与个人情感么?我们可以想像他或许自私自利、只想踩著别人的尸块前进而赢得胜利,最后却因威一丝丝的良心发现而舍身救人么?我们能描述空军行员鸟瞰美丽的沙滩,却眼见敌军的空袭而同袍溅血处处的焦虑心情么?若无历史文学记载,我们能得知叫不出名的小老百姓之于战争的牺牲与贡献么?我们能深切体会前一秒还会说会笑的同侪,下一秒就身首异处,残肢断腿,瞬间无语、无声无息的不可置信么?

《敦克尔克大行动》:三个谜题,二次大战,一线希望
所以诺兰不强调对话建构整体剧情与人物发展,而是运用摄影调度与画面建构,将陆海空的角度,以一周、一天、一小时的与交错的时间线,搭配三个谜题(只字不提的吉布森与陆军二等兵汤米完全不知对方背景却能了然于心为谜题之一,道森父子自愿救援的强烈动机谜题之二,汤姆哈迪的帅脸谜题之三),以类似身临其境的拍摄角度(汤米躲避德军埋伏时的平身背影,因跑动而在眼前模焦的军服大衣宛如我们观众也是逃命的队员之一; 汤姆哈迪俯瞰敦克尔克沙滩与后照镜的角度视野放大聚焦,特别鲜明,好似我们是汤姆哈迪的副座驾驶般),以英国国民观点,阐述大战史上最惊险动人的战略性大撤退。汉斯季默古典交响乐的滂礡配乐,以滴滴答答的时钟为开端,是诺兰时间线的提示声,而令本小姐听到心脏有感疼痛的轰炸机攻击,以及在密闭船舱挣扎至最后一刻无力开闸的无声痛楚,更是编导与配乐大师想力促过惯太平生活的观众们进入战场,了解战争残酷、阴暗本质的用心良苦。

《敦克尔克大行动》:三个谜题,二次大战,一线希望
与史蒂芬史匹伯《抢救雷恩大兵》的谜题叙事相较(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米勒上尉的本业、雷恩的帅脸以及米勒上尉的遗言为三大谜题),诺兰的谜题以简短接近无语的对话轻轻悄悄的带过,也没有安排下达“发电机行动”的邱吉尔首相露脸说话,毫无英雄大片煽情之感(不过,熟稔二次大战史的人尽皆知,邱吉尔酷爱战争,他最终的目的是以击垮希特勒为目标,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二次大战若无英美的主导决策,战事或许能提早结束。莫非,诺兰也知邱吉尔人品本质,才以“文学的正义”硬不让重要角色在片中露脸?又或是,敦克尔克大撤退本来就是泥菩萨过江,也根本不是胜利的凯旋)。以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相对照,诺兰特写的创伤压力症候群军人,毫无插科打诨与记忆交代(席尼墨菲这发抖的士兵到底受了什么打击我们无从得知,李安的比利之于战事描述非常细腻详尽,他同侪的对话也尽显青春幽默),只能透过他获救前的胆小如鼠、获救后的歇斯底里与下船后的不道而别看到人性不由自主的阴暗表象。

诺兰首度执导的二战大片,画面简约、对白鲜少、色调单一、死亡无声,却在最后桥段的熊熊烈火中,暗示了无名英雄的共同努力与智慧,给予人们一线无穷的希望曙光。

作者:明蒂小姐
【Literature Liberty】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0年3月6日 下午9:16
下一篇 2020年3月6日 下午9: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