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我们应该要告诉奶奶吗?如果她有事情想做呢?如果她想说再见呢?”
六岁就跟父母移居美国的比莉,听闻奶奶罹癌可能不久人世,她的中国亲戚们一致决定跟奶奶隐瞒真相,并以孙子浩浩的婚礼为借口,让亲友同聚一堂;思想西化的比莉想跟奶奶袒露实情,却也在与亲友的相处中,理解他们的想法……
观赏《别告诉她》前,很怕会是另一部煽情的《喜福会》,结果电影情调更偏向李安导演的《推手》和《囍宴》,用温柔包容且不强调异国风情的方式,探讨东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与矛盾。
《别告诉她》片中,全家人共聚用餐,席间提及移民问题(奶奶的两个儿子,一个移民日本,一个移民美国),待在中国的瑜萍(比莉父亲的堂妹吧)以指责的语气说中国很不错,不要老想著国外的月亮比较圆(暗批比莉父母崇洋且没有尽到孝道),比莉母亲闻言直说:“假如宝(瑜萍儿子)去美国后就不会回中国,你还是会让他出国吧?”瑜萍听了尴尬,不知该如何回应。瑜萍说现代中国赚钱比美国更容易、也说自己很爱国,但一有机会她依然想把孩子送出国,说明当代中国父母对美国依然抱有憧憬(羡慕)的态度。
类似的文化冲突(对立)在片中不断出现,包括亲人逝去一定要大哭大闹才算有感情,没有哭闹就会被说是不孝(东西方对于流露情感的不同态度)、或是比莉母亲说当年他们刚到美国,喜爱弹琴的比莉只能看著教堂钢琴兴叹,牧师得知此事后,二话不说把钥匙给了年幼比莉,欢迎她随时来教堂弹琴,比莉母亲用这个故事表达美国社会对于“人”的尊重,但比莉也懂得补充说明:“那个教堂不代表全部的美国。”同样戳破美国一定更好的假象(每个社会都有他们利弊的不同面相)。
“中国有句谚语:如果你得到癌症你会很快死去。杀死他们的不是癌症,而是恐惧。”
又或者,比莉大叔海斌说:“西方人重视个体,东方人重视群体。”两人就该不该向奶奶道出真相展开辩论,对西方人来说,诉说实情是因为不想对方有所遗憾,对大叔来说,不跟对方说出真相,却是“我们帮他们(病痛的家人)承担苦痛”的努力,同一件事情,因著立场的差异,而有了不同想像。
《别告诉她》的动人在于两种不同价值观不断交火,王子逸(Lulu Wang)导演总会留给观众自行解读的空间,没有非要给出一个答案;当然,我们从比莉一开始亟欲跟奶奶道出真相到后来帮忙掩盖实情,明白她从抗拒(或不理解)中国文化到成为其中的一份子的转变,导演用全家人走在一起的画面,表现了比莉的改变(个体到群体)。
《别告诉她》的动人,在于影片藉城市景观的改变(高楼纷起,老旧房舍被拆除),诉说时代的快速变迁,却也透过比莉一家团聚的故事,述说传统精神的延续。
《别告诉她》的出色,在于这部影片没有用旁白提醒观众角色在想什么,而是放手让画面述说角色的喜怒哀乐;我喜欢影片藏著的许多笑哏:奶奶问比莉:“你怎么回来的啊?”比莉说:“游泳回来的。”、比莉拔罐后,背后满满的红圆点、奶奶想要凑合孙女和她的主治医师的即时反应、或是全家人去墓园扫墓一段,对于水果该不该剥皮或是要不要让爷爷抽烟而起的争执等。
喜欢《别告诉她》片中,人与人之间难以一言道尽的比较与嫉妒与怨怼等心情,例如比莉母亲和瑜萍的斗嘴、母亲对于自己哭不出来就被视为“异类”的无奈与反感等;喜欢电影有满满的哭点,但导演处理的节制,没有流于滥情;喜欢导演表现家人对我们的影响,例如比莉父亲因为哀伤而想抽烟,却又因为女儿的一句话而决定不抽,家庭关系越紧密的人越容易大程度地被家人的意见影响著。
喜欢《别告诉她》尾声,比莉一家准备返回美国,奶奶即便身体不适,依然坚持送到楼下并看著他们离去,当车子缓慢驶去,我们看到身影逐渐变小的奶奶,边哭边跟儿孙们挥手道别,然后,我就泪崩了。我家从小就搬离台南到北部生活,每年过年都会回南部拜访亲戚探望阿公阿嬷,阿公过世后,阿嬷身子看来更孱弱,每次假期结束准备返回台北,看著目送我们离开的阿嬷,心中都有不舍与愧咎。直到有一天,阿嬷走了,南部也就鲜少回去了…
“你为什么回来了?”
“我想你了。”
《别告诉她》是正片比预告好很多的作品,王子逸导演的剧本温柔、叙事稳定,演员群戏精采,喜欢比莉父亲(马泰饰演)的压抑和母亲的强势(林晓杰饰演)、喜欢饰演比莉的Awkwafina,她的尴尬与真情流露很是动人、喜欢饰演奶奶的赵淑珍,这个角色写得相当讨喜,没有过分地咄咄逼人也没有过分强调悲情,而是幽默风趣又充满对家人的关心(控制)与爱。
【香功堂】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