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如果把席维斯史特龙拿掉,角色不是蓝波,我可能就不会想看这部电影了。
《蓝波:最后一滴血》本身是很传统的动作片架构,开头先用一个不太相关的紧张事件介绍主角出场,顺便展示一下想要强调的主角特质(会因为没救到人感到愧疚)。中间铺陈一下人物关系(且一点也不复杂,就是安排一些巧合让好人跟坏人纠缠),最后再发生事件让主角必须大开杀戒,一路打到坏蛋死光光。
现在观众不知道还吃不吃这种传统的动作片故事?而且坦白说,龙哥真的不是演技派(虽然《洛基》是特例),又不是很上相,如果不熟悉他的观众可能就…。另外,剧情安排是商业动作片的那种“杀坏蛋没关系”的设定,只要是坏人都可以把他们狠狠杀死,没有任何道德考量,跟打电动一样,死的只是人数。可是《蓝波:最后一滴血》的过程又想要跟现实元素连结,比如战争的创伤症候群,以及想要家人的感情。这两个面向结合起来有点不搭调,因此悲伤戏不太容易有说服力,不太容易让观众有感。
但,重点来了,因为他是蓝波,因为我们小时候是跟他一起长大的(我能看懂字幕时也推出第三集了,但那时能看的片子不多都还会回头看一、二,且看到会背台词),当年台湾能看到的动作钜片看来看去都是那几个硬汉演员主演,龙哥是其中之一,那是一种现在这么多资源的时代不会再出现的现象。我们这些五、六、七年纪的人有太多电影的共同回忆,以前大家看的就是那些电影。
所以,当我们在看《蓝波:最后一滴血》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设定”曾经很厉害的越战退伍英雄,我们根本就是跟他一起经历过那些往事,我们太清楚他的过去,完全不用电影设定,就在我们的脑袋资料库中了,这跟单纯看电影时要靠电影来说明往事的观众,有绝对不同的基础。
至少,老观众会更懂那种一路走来的孤独,虽然跟现在的其他动作片相比,《蓝波:最后一滴血》真的不突出,可是我们熟悉的身影,我们熟悉的陷阱,都是看情怀的。拿掉情怀的元素,其实它不是设计得很精致的片子,装好的陷阱每个都会刚好有人中奖,到哪里都会时间刚好看到什么事件,遇到什么贵人,太多靠时机的情节了。摆明就不是要卖剧情,剧情只是为了让动作能够发生而存在。我可以理解一般观众可能不会觉得这部片子有什么特别。
可是,我看到片末credit字幕上来的时候竟然掉了眼泪呢。看到系列这样悲情孤独的结局,再加上字幕搭配很多前几集的影像,我竟然都还记得,好多回忆浮上心头。这不是单一部电影能造成的效果,这是三、四十年的过程,这是感情。
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蓝波:最后一滴血》的烂番茄分数(26%,影评人评价)很不高,单就电影来说它真的普普。但IMDB分数能拉到算蛮不错的数字(6.7,观众投票),这落差,应该就是来自感情吧。
我的理性告诉我《蓝波:最后一滴血》很普通,我的感性让我看到最后沉浸在回忆中。用不同的层面来看《蓝波:最后一滴血》,会呈现不一样的风味。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