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身处无法挣脱的泥沼

《小丑》身处无法挣脱的泥沼

小丑》是一部2019上映的美国剧情犯罪惊悚电影,由陶德菲利普斯执导,瓦昆菲尼克斯、劳勃狄尼洛、萨琪毕兹主演,改编自 DC 漫画反派“小丑 Joker”,故事讲述一位从小被母亲昵称为“快乐”,希望能为世界带来欢笑的男子亚瑟佛莱克,想借由演出脱口秀实现他多年来的梦想,因此他透过学习其他喜剧演员的幽默特质来增进自己的搞笑能力,但事与愿违,在经历多次的挫折之后,望著回家路上那一条漫长的阶梯,他心里隐藏的邪恶也逐渐显露出来。

小丑影评-身处无法挣脱的泥沼
在被 2008 年《黑暗骑士》深深震撼之后,我曾单纯的认为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到达“希斯莱杰版”小丑的高度,直到今天看了由瓦昆菲尼克斯主演的这部《小丑》起源电影,原因没有其他,《小丑》所描述的不仅仅是一位邪恶反派的诞生,更是一个人心灵与整个社会在庞大压力之下,从看似风平浪静到最后完全崩解的过程。看完电影走出戏院,我就像整个世界已经失去希望一样,内心感到无比沉重和失落,久久难以平复。

《小丑》身处无法挣脱的泥沼
金狮奖电影的深度
在威尼斯影展首映获得全场观众和影评的一致好评价,并直接拿下最高荣誉金狮奖的《小丑》,完全演示了这个社会体制如何造就一位疯狂的犯罪者,让喜剧演员成为高谭市最邪恶的罪犯,这其中看似巨大的反差都在导演陶德菲利普斯的描写下变得异常合理,常听人说:“喜剧与悲剧只有一线之隔。”但在小丑的世界,这两者正是无法分割的共同存在。

就如同《小丑》电影的开场,亚瑟坐在镜子前画著接下来工作需要的小丑妆,脸上虽有用手指硬挤出的笑容,但混著颜料的蓝色眼泪却直直地流下脸颊,我们观众透过特写看著他表面的样貌,却无法从中明白他内心真正所想,电影正是透过小丑这层“面具”来呈现表面光鲜亮丽的社会中,其实隐藏许多无法被看见,甚至被刻意忽略或牺牲的黑暗角落。

《小丑》身处无法挣脱的泥沼
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
我们都认为要成为一位超级英雄,多半要有著超乎常人的超能力、想保护民众的理想抱负,或者像蝙蝠侠那样拥有丰富资源、痛恨坏蛋,不过小丑作为一位什么都没有的底层阶级,让他最终成为一位反派的却只有在被现实逼到绝境时的那次纵身一跃。我们常以“经济能力”或“精神异常”来为别人贴上标签,总认为他看起来“这样”,所以应该就会“那样”,或者因为看到他“那样”,所以就认为他一定是“这样”,却从未考虑到每个人的性格养成与改变,其实是存在著其他导致他成为现在模样的更多复杂面向。

在 DC 出版的漫画《蝙蝠侠:致命玩笑》中,小丑试图以“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来证明就算是原本正直正义的好男人,在经历巨大打击也会成为一位无药可救的疯狂罪犯。而这次《小丑》在概念上同样也是如此,只是比起《蝙蝠侠:致命玩笑》更加深入描绘小丑这个角色的起源,探讨著原本希望带给人欢乐的亚瑟最终会成为小丑的原因,无论是内心长期被压抑的孤独伤痛、外部的经济负担,甚至是他从未被注意和肯定,仿佛整个世界都找不到容身之处,每人都阻挠著他成功的现实命运,都一步步把他逼近混乱与毁灭的境地。

《小丑》身处无法挣脱的泥沼
作品真正的核心主题
“是我的原因,还是这个世界越来越疯狂了?”便是《小丑》对社会提出的最大控诉。到头来,与其说电影的主角是小丑这个角色,我们倒不如把焦点放到整个高谭市,或是我们所处社会的现况。就像是从我们的角度,实在难以相信只用一天就能把一个正常人变成小丑;没有其他原因,光就片中“一个小丑”在地铁的犯罪行为也无法瞬间让全城民众戴上面具上街抗议,经历“生命最糟糕的一天”就只是那根压垮人心的稻草,前面累积了多少痛苦和仇恨等负面情绪才是《小丑》探讨的主题。

就像那句:“精神病最糟糕的是,人们仍希望你能表现正常。”当我们身处困难与挫折之中,却被要求必须戴上这个小丑面具来压抑自身情感时,脸上的笑容是发自内心,还是只为了用来掩饰内心的悲伤?而更悲哀的是,在你遵循社会的规则、尽全力假装自己正常时,通常又会受到他人以更严苛的标准来检视,这有点类似恐怖谷理论,如果亚瑟“不够拟人”,那他就会被视为(精神病的)“正常”,不过当他表面跟旁人无异,却做出某些不符合常人的行为时,这个“不正常”就会更加被放大。毫无疑问,《小丑》完全颠覆我对漫改电影的想像,陶德菲利普斯与瓦昆菲尼克斯透过片中角色的无助、挣扎、崩溃、解放为 DC 造就一部无比黑暗的经典反派电影。

《小丑》身处无法挣脱的泥沼
小丑角色的心境变化
《小丑》高明之处就在它的剧情设计,或许我在翻阅剧本发现电影确实删剪一些能让故事更流畅,把角色心境交代得更完整的桥段,但不得不说导演在把这原本能拍到150分钟以上的剧本精简化过后,观众也能更加聚焦在亚瑟的内心世界,透过在虚实之间交错的故事场景,体会亚瑟的精神疾病、童年阴影、喜剧生涯所经历的波折,这些他埋藏在内心深处、极力隐藏的伤痛,到最后因为过去所坚信的价值观崩毁,终于释放一直以来压抑的黑暗面,把卓别林:“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转换为:“我曾以为我的人生是桩悲剧,现在发现它其实是出喜剧。”我们便能从中了解他为何会从“快乐”变得如此“失控”的原因。

导演陶德菲利普斯巧妙的透过《小丑》片中亚瑟通过家门口那段长楼梯的方式来代表他当下的心境。在经过社会摧残后拖著沉重脚步走上阶梯回家,是他被迫屈服于社会体制之下,忍受著自己笑话不被重视,反倒疾病与人生被当成笑柄嘲讽,受到众人歧视与误解的痛苦。然而在电影后段,当他放弃遵循这个世界由上位者所订下的规则,不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听从自己最真实的心声,那种终于放飞自我、跟循本能反应踏著轻快且怪异的舞步走下楼梯,最终蜕变成一位崇尚混乱、希望看到世界燃烧的反派角色。

《小丑》身处无法挣脱的泥沼
这个逐渐沉沦的社会
我们完全可以把高谭市视为一缸浓度没这么高的化学池,电影多次利用报导与亚瑟生活中所见所闻来描绘高谭市的现实情况,把故事从“个人”拉抬至整个“大环境”,无论是贫富不均、民众罢工、高犯罪率、环境脏乱、社福机构倒闭、当权者不愿倾听民意,甚至是明显的上下阶级制度,人人必须都踩著别人往上爬等社会现象,这些都一点一滴成为这个城市送给人民的“小丑培养液”,到了此时,我们便会发现身处于这个环境,成为小丑才是从中解脱、迈向自由的唯一道路。

《小丑》以非常直接、写实的切入角度描述这个社会真实存在的恶意是如何产生,带著我们一同揭开《小丑》在漂亮画面与优美配乐之下所隐藏的黑暗真相。电影故事背景设定在 1980 年代初,那个美国经济衰退、失业率增加、治安恶化,底层社会因为生活困苦而即将爆发的时间点。因此导演特地选择当时频繁发生抢案等犯罪事件的地铁让亚瑟“踏出第一步”,为的正是以他的“无法忍受”成为先驱,让世人发自内心的相信什么要多笑、明天一定会更好、保持正向乐观的思想,都是那些握有资源的人们为了安抚底层社会所制造的谎言。

《小丑》身处无法挣脱的泥沼
黑暗到能够影响观众
而这就是《小丑》真正让人害怕,导致我心情低落的主要原因,观赏电影的过程中除了为亚瑟一步步沉沦感到难过之外,看著他经历这段痛苦压抑的旅程,我也开始对这世界感到失望,不断有负面想法涌上心头。想到这里,我便完全明白北美为何要在《小丑》上映时加强对戏院的戒备,因为我早已在过程中不自觉被他行为给影响,一部电影能做到这种煽动程度是非常可怕的。

《小丑》不只透过写实的叙事方式描写一位角色的起源,同时更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黑暗面的警世预言,《小丑》作为一部独立于任何宇宙之外的电影,没有任何包袱的说出一个以人为核心,直指我们不愿正视的那个社会体制真实样貌的好故事。瓦昆菲尼克斯的内敛演技表现,加上那听著有些不舒服的笑声,把小丑这位高深莫测的反派诠释得淋漓尽致,并且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或许我们看完电影并不会认同小丑行为,但不可否认,他确实触动到我们内心深处,几乎找不到机会反驳。

《小丑》身处无法挣脱的泥沼
小丑影评结论
毫无疑问,《小丑》以一个最黑暗负面、反社会与反政府的方式讲出这个社会上某些人的心声,我想在这部电影之后,小丑这个角色不只是蝙蝠侠的死对头,小丑形象也不再只是用来取悦观众的“Clown”,而是存在每个在社会底层挣扎,并且使尽全力也难以翻身小人物心中,试图把所有不正常变成正常的精神象征“Joker”。

在某种程度上,《小丑》的压抑、扭曲、仇恨、人性的丑恶与潜在矛盾已经超越了《黑暗骑士》,导演陶德菲利普斯说《小丑》剧本曾参考马丁史柯西斯过去的几部电影,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计程车司机》和《喜剧之王》。而有趣的是,在《计程车司机》中生活充满压抑的劳勃狄尼洛,这次则变成无意间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痛苦的喜剧主持人,我们或许能从中看见这个社会的沉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也该重新思考自己对社会弱势族群要抱持著怎样的态度,以什么方式来关怀、了解他们?这些人最终会成为带来欢乐的喜剧演员或制造混乱的小丑,似乎也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BTW,最后补充几个小细节,片中的笑话其实都是有意义的,电视中超级老鼠与超级猫是小丑跟蝙蝠侠的彩蛋,而脱口秀表演者说的男女生停车笑话,就是在暗指亚瑟母亲跟韦恩的关系(残障车位);另外,在亚瑟杀了嫁祸给他的好友蓝道后,侏儒因为身高无法拉开门栓,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是片中的笑点,但正是导演用来批判这些“笑出声”观众的地狱梗设计,让我们思考自己是否也跟片中嘲笑亚瑟的人一样,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呢?这些巧思真的都很有意思。

作者:如履
【如履的电影笔记本】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0年3月9日 下午7:21
下一篇 2020年3月9日 下午7: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