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诃》重要的不只是最终结局

《娑婆诃》重要的不只是最终结局

2015年处女作《黑祭司》便取得绝佳成绩的导演张宰贤,这次睽违四年推新作品《娑婆诃》又再度把电影主题放在宗教信仰上面,透过一位依靠理论证据来调查,并揭发许多诈骗教派的侦探朴牧师,来呼应整部电影既灰暗写实又饱含大量宗教色彩的冲突美感。其中东西方互相交错的剧情设定,配上让人摸不清且悬疑感十足的故事氛围,除了巧妙地引起观众心中好奇,结局也不禁使我联想到近年韩国广为流传的多起邪教传闻,为整部片增添不少诡谲真实的恐惧。

《娑婆诃》重要的不只是最终结局
强大的故事设定
《娑婆诃》光是开场几分钟的画面就紧紧抓住观众的情绪,以在西方象征著恶魔的黑山羊出发,利用嗜血性格与丑陋的外貌给我们建立先入为主的观念,之后在随著剧情进展带出朴牧师与组织成员分别“追查目标”的两条故事线,正式把电影引向正、邪双方的冲突与对立。有意思的是,电影融合了传统佛教、萨满教、异端邪教的元素,经书与壁画上的种种隐喻暗示,都让故事变得更加神秘不可预测。

片名“娑婆诃”在《大悲咒》中有著成就、圆满、警觉、无住、息灾、增益、吉祥等涵义,基本上就是成佛该具备的一切条件和成就。当然我不是什么宗教专家,无法深入解析众多符号所各自代表的意义,不过就个人看完《娑婆诃》的第一想法,并不会觉得导演张宰贤在故弄玄虚,反而佩服他在电影里暗藏这么多考究细节的同时,也能清楚讲完一个结构完整、带有明确核心主题,又不会让人难以消化的悬疑故事。

《娑婆诃》重要的不只是最终结局
善与恶,佛与蛇
首先导演先以片中角色对“双胞胎姊姊”的态度呈现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再透过牧师调查组织的过程显示善、恶难以辨别的一体两面,进而衍伸到宗教信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如同片名所说,我想这都是追寻最终真相之外,《娑婆诃》这部电影“在过程中”最能吸引人的地方。

如同片头那位身上长著黑毛的婴儿,家人把她终身囚禁于房间之中,好像犯下什么天大过错一样,成天试图以虔诚的信仰来洗刷罪孽,却不曾付出属于家人之间的关怀,给她自由成长的机会。忠心为活佛金帝释付出的信徒同样也是如此,就因为他在我们人生最黑暗的时期,给予自己能继续活下去的希望,此后便对他深信不疑,也不曾质疑这些年来所作所为是否脱离自己本性,永远被外在洗脑蒙蔽,就像是金帝释这位假佛终究无法参透“娑婆诃”的真正意义,一味追求永生一样。

《娑婆诃》重要的不只是最终结局
宗教信仰存在的意义?
然而这正是《娑婆诃》所要探讨的主题,就因为对未知事物或未来的不安与恐惧,人们开始希望能透过某种方式来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当然没有成功还好,但要是在巧合之间因为“做了某件事而使自己达成目的”,所谓的“宗教迷信”也就这么诞生。当然《娑婆诃》并不是要批判这种现象,而是透过“野鹿园”的极端行为,提醒著我们“过度相信”的可怕。

虽然常听人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但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信仰或迷信其实是一种理性与科学的表现,如同研究人员常在仪器上放包“乖乖”正是如此,虽然从现实来看这无法改变仪器故障的问题,但就因为乖乖取得容易,人们在理性的思考下,比起什么都不做,更愿意付出少量的成本遵从“迷信”来降低仪器故障的机率,反正就算失败也不会造成太多损失。

《娑婆诃》重要的不只是最终结局
事物的一体两面
或许上述观点看似有些脱离电影《娑婆诃》,但这两者依旧有很大的关联,对我来说,宗教信仰只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而聪明和愚蠢的差别,就在于能否判别自己该相信的事物。如同结局牧师助手认为圣诞节是值得庆祝的日子,但《马太福音》希律王因为从预言得知将会有一位新王诞生来取代他的位置,因此便下令杀死伯利恒所有两岁以下的婴儿,这看似快乐的“圣诞”却是许多人的悲伤,不仅正好对应著《娑婆诃》的剧情,更显示凡事都有一体两面,从不同角度观看就能有截然不同的面貌。

结论
整体而言,《娑婆诃》结合宗教、鬼怪、悬疑、侦探类型,在气氛塑造上有相当高的水准,虽然比起题材类似的《哭声》,张宰贤的《娑婆诃》没有让人气到不行的剧情翻转,故事较为简单,使得结局谜底揭晓时有些无力,不过这依旧不影响电影主题的深度,片中不断提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神(佛)在何方?”除了充分制造悬疑感之外,更是要给予观众自行解读思考的空间,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自身当下的选择,这才是电影想传达的根本价值。

作者:如履
【如履的电影笔记本】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0年3月9日 下午7:19
下一篇 2020年3月9日 下午7: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