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部长片《宿怨》被许多影评誉为是近年恐怖电影的经典代表之后,导演艾瑞爱斯特再度推出主打猎奇、古怪、𫫇心,并且注定又会获得观众两极评价的作品《仲夏魇》。就我个人而言,或许是这次心里早已有所准备,电影本身的突发惊吓也比较少,虽然这次导演玩得比前作还要超过许多,但整体制造的震撼与冲击却没那么强烈,反而更多的是由全片诡谲气氛所带给观众的压迫与坐立不安。
强烈的不协调与对比
在看电影的途中,许多桥段都不禁让我怀疑导演艾瑞爱斯特脑袋平常到底吸收了什么才会拍出《仲夏魇》这种电影,并不是《月光光心慌慌》、《十三号星期五》那种单纯一刀把你砍了的杀人魔,而是极度违反常理与良知。《仲夏魇》最为病态,或者说是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电影画面与剧情两者之间巨大的反差对比,导演把故事舞台设定在瑞典的仲夏节,让表面纯洁明亮的的庆典里暗藏著扭曲黑暗的事实。
比起许多恐怖片几乎都把场景摆在模糊不清黑夜的设定,《仲夏魇》不管最终能不能吓到人,光是毫不掩饰地把这些恶行恶状摊在太阳下,确实都已经成功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谁能想到“仲夏节”这个在北欧原本用来庆祝夏至来临,希望永昼的太阳能驱逐黑暗的节日,到了导演艾瑞爱斯特的镜头底下竟会变成既优美又惨烈。其中和煦的阳光、清幽的田园风光、简约的房屋设计、洁白服装、缤纷花圈、优美歌声,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但同时也格外让人觉得虚伪𫫇心。
缜密细心的杰作
就像是《宿怨》在片中无数角落暗藏信奉派蒙王邪教组织的符码,《仲夏魇》除了用符号、图画来暗示之后可能发生的情节之外,从电影片头也透过看似跟后续“仲夏节”无关的事件,一步步铺陈角色们最终面对如此惨状的反应、选择,而有趣的是,他们在片中的行为与遭遇似乎也都是有迹可循的。
虽然我直到现在还没办法完全参透导演想传达的意涵,但我们可以朝著“情感与归属”、“个体与群体”、“社会道德的毁灭”的几个方向来思考。《仲夏魇》故事从片头女主角丹尼的妹妹用汽车废气拉著父母自杀开始,似乎就为整部电影定下悲剧性的结局,当丹妮接到妹妹怪异的电子邮件时,虽然内心是无比担心焦虑,但她还是必须假装若无其事地给父母留下讯息,并且跟男友克里斯汀安通话时,也是故作镇定地接受男友“妹妹只是想吸引注意力”的说法,正是深怕自己“神经质”的负面想法会影响到男友,从此反映出西方“现代社会”较为独立、以个人为重,不希望麻烦他人的想法和观念。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而这就正好跟瑞典与世隔绝小村庄的“共享”背道而驰,比起丹妮有事就独自到洗手间痛哭,村里却是共同用餐、共同扶养孩子,甚至还会在看到同伴痛苦时帮忙分担。然而正因为丹妮长期缺乏的安全感,无论是身边家人的突然离开、男友克里斯汀安不把心思放在她身上,忘记她的生日、多次展现的态度,或者梦到半夜众人抛下她离开村庄,都是她能够随著庆典逐渐融入村庄的主因,也正是如此,最后丹妮从钥匙孔窥探那场𫫇心的性爱,才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认为丹妮会成为“五月皇后”是早有计画的,先不论村里会欢迎外人的原因就是为了“增加族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也不管舞蹈比赛可能有“故意摔倒”的放水嫌疑,其实从最初听见丹妮要跟著一起去瑞典时,本地人皮尔主动谈起父母离世的话题,并在之后以父母也在自己年幼时过世来拉近两人距离,或者在生日送上手绘礼物等,种种意图性强烈且明显有好感的行为,在事后回想起来,就都能清楚感受到这背后庞大阴谋的可怕。
社会道德的毁灭
《仲夏魇》片中被本地人皮尔邀情的三位美国男生,分别为人类学博士生克里斯汀安和乔许,还有永远抱著玩乐心情的马克,另外就是其他由英格玛邀请的两位英国情侣。有趣的是,这些角色也正巧代表著社会上的不同族群,英国情侣是一般的民众,他们看见长者跳崖自杀的反应最为剧烈,对于村里的“传统”有强烈的批判,因此他们成为第一批牺牲者。而代表美国人“自大”与“自由精神”的马克则因为对传统文化的轻忽、藐视与不尊重,天天想著打炮吸毒的行为而被剥下了人皮。
另外,两位人类学博士生的反应则正好跟英国情侣完全相反,他们反而是接受了村里的文化传统,并且跳脱到了观察者的身分,自行给予他们合乎常理的解释。如同克里斯汀安认为跳崖只是不同现今人们把老人送到养老院的方式,两人开始对文化产生兴趣,互相争夺论文的撰写,因为自身对人类文化有深厚研究的心理,而自然而然地接受村民杀人,还有英国情侣和马克忽然消失等种种异状,成为一种把自己置身事外、以自认客观的角度来评断事物的奇妙存在。《仲夏魇》能把恐怖片角色的选择对应到现实中许多社会现象,我认为是相当有意思。
无法终止的邪恶
我很喜欢《仲夏魇》最后在丹妮笑容中结束的收尾方式,整部片选择在阳光普照且热闹欢乐的夏日庆典中,讲述一段阴暗复杂的心境转变之旅。在电影前段的许多情节中,不论是妹妹的行为、感情世界的纠结,这些难以摸清的人心,混乱无比的道德观,都使她陷入继续当个普通人,或者是放弃自身认知下的道德伦理价值观,接受新生活态度的两难挣扎。然而在失去家人与男友的归属之后,她当然选择了能够接纳自己的后者。
就我个人而言,在看完《仲夏魇》是感觉内心无比舒畅的,就好像把所有世俗事物全部抛向脑后的如释负重。但这也不禁让我思考是否在我们内心深处,都有著总有一天要跳脱社会规范与理性的想法?《仲夏魇》让我们重新检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片中没有任何鬼怪,只透过让人迷幻不清的药物便打破现实与虚幻的界线,清楚呈现出人们如何在价值观被瓦解,或者自行放弃思考的时候,失去判断是非善恶,对犯罪视而不见的情况。
注定会名留青史
虽然导演在前后两部作品中都维持著她一贯的风格,有著怪异突兀的视觉,还有偶尔出现压迫的重低音。但我认为《仲夏魇》最后没那么吓人的原因,除了缺少气氛的铺陈与恰到好处的突发惊吓之外,最重要的在于角色塑造的差异。电影没有像《宿怨》以最基本、最能让人感同身受的家庭出发,反而是拉抬至整个社会的层面,从社会中不同族群的隔阂出发,成就一部邪典类电影的经典之作。
结论
整体而言,我喜欢《仲夏魇》在每位角色不同性格的描绘,也喜欢电影以许多痛苦与喜悦交织而成的场景来呈现终究没人能逃脱的绝望。导演透过瑞典仲夏节举办的庆典成功制造既清新又𫫇心的冲突美感,不仅让人产生或许世界某个角落也有这类情况的毛骨悚然,配上其中角色之间的关系,在焦虑、空虚、背叛、荒唐所造成的伤害背后,不也显示最后这种沉浸在群体所带来的安心和归属,也在无形中助长社会上显而易见的邪恶吗?
【如履的电影笔记本】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