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骇客任务》二十周年,推出4K修复版,重新上大银幕。当年的视觉能拍成这样,的确很了不起,当然要和现在的漫威大片相比还是没得比,但回头看《骇客任务》的目的,应该不只是看视觉修复的部分而已。
先说说《骇客任务》推出时的背景,那时我在读大学,我们上网还要到大学的“计算机中心”,因为家里可能没网路或网路超慢(现在人知道56K拨接数据机是什么吗?要用电话线,且连线时电话还不能打,速度是下载每秒8K,是的,如果一张800K的图,就要传近2分钟才抓下来…手机更没有智慧就是打电话,更不可能上网因为还没有无线上网的技术),更不用说都是DOS界面(现在人没有滑鼠会用电脑吗?当年是GUI很不普遍的!),我们大学生上网也只是上学校的BBS(各校独立,如果要连线还要各自申请伺服器转信),那时的网路互动真的非常少,有也是以文字为主,根本无法想像有什么虚拟游戏世界、脸书等等…
在电脑和网路还这么阳春的时候,《骇客任务》就已经想像出一个每个人可以进去扮演一个角色的虚拟世界,到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有好多虚拟世界(比如游戏的世界,玩家都是真人,但在游戏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其他角色互动),从技术上的层面,不得不承认,那时《骇客任务》的想像力实在惊人,是在还没有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想像出来的,而且后来还真的成真。
但《骇客任务》好玩的地方,是有科技又有哲理。
我们所有的感觉本来就都是大脑接收到的讯号,所以如果大脑真的能像电脑,能载入程式,能放入记忆,能建立新的神经连结,那我们又怎么知道现在看到的、摸到的、听到的是真正存在的?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现在身处的世界不是虚拟世界?在作梦的时候,有人知道自己在作梦吗?还是当下都把梦境当成真的,要到醒来之后才会意识到那是梦?
但现实中也有很多我们有意识进入的虚拟世界,比如游戏,比如…脸书,是的,脸书上的每个人,也都是个虚拟的角色,因为你只呈现自己想要呈现给别人看的一面,你可以塑造自己的形象,你可以整天贴和朋友聚餐的照片,大家就会觉得你交友广阔人脉很好;你都贴和男友/女友出去玩的照片,大家就觉得你们好恩爱;你写一小段自己很努力的文字,大家就会觉得你真是有心实在好棒棒…。主观选择资讯呈现,不就像是我们在创造虚拟角色吗?而就像《骇客任务》中的某位角色一样,他会宁可活在这个非真实的世界中,因为那是他的舒适圈。并不是说这是错的,没有对错,每个人想要、需求的不同,自己选择自己要多少自由、多少虚幻的满足。而且,要离开一个自己习惯的地方并不容易,有多少人在脸书上靠腰工作,但不会选择离开?因为不知道离开会不会找不到工作,会不会找到更糟的工作,所以还是留下来靠腰就好。要去面对一个不一样的现实是很困难的。
现在大家都很熟悉虚拟世界和电脑网路,再看《骇客任务》可能没有那么难懂,有趣的是,片中的这些人性也都在我们现在可以接触到的虚拟世界中展现了。让我觉得很好笑的是,《骇客任务》中提到第一个母体是设计让每个人都只有快乐的,结果人类无法在这样的世界生存,这真的很讽刺人性,却也非常可以理解,所以我们的本性中就有著嫉妒、比较、优越感、权力、歧视、自利等等元素时,一个所有人都快乐的世界会被我们搞成什么样子?在《骇客任务》的时代,根本还没有这些大家能够共同参与的虚拟世界,它就已经看清了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了。现在我们亲身活在有这些虚拟世界的时代,看著《骇客任务》的“预言”,也让这部娱乐大片多了更多深思的空间。《骇客任务》用当时的技术、预期的未来科技、以及基本的人性、还有些宗教的概念,创造出了一部商业娱乐哲学寓言,现在还能产出这样的作品吗?
当然,我是老一代的观众(但其实都快忘光细节了,重看仍然觉得故事设计有很新鲜之处),新新观众可能会把一些技术视为理所当然,比较难感受到《骇客任务》开创性的意义,但套用这种科技想像所呈现的人性和想法,却不受时代限制的。如果没有看过这部片子,就算是抱著想看看嫩嫩基哥的心态去见识一下都好,只是看的时候不要全都盯著基哥的脸,想想看这个科幻的创意背后,有多少的巧思和比喻,会让看这部电影的体验,不只是4K修复而已。
【火行者的电影部落格】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