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说的鬼故事》有点难用三言两语形容,它的故事是在讲故事,有恐怖的元素,也有查案的元素,还有角色成长的元素,对象似乎是青少年,可是有些喻意似乎又需要有一定的经历才会更有感。所以我不太能够明确说出该推荐给什么样的族群。就把这些元素拿出来聊聊,大家自己判断这种配方是否合口味吧。
因为《在黑暗中说的鬼故事》算是有梗的片子,所以要避开和剧情发展或真相相关的部分,有些文字会写得比较模糊或只写大方向,是不想破坏观众的观影乐趣,请见谅。
我其实不会建议单纯只想看“鬼片”想要被吓得半死的观众来看《在黑暗中说的鬼故事》,它并不是走这种路线,它是小说改编的作品,更像是黑暗奇幻,可是又不是提姆波顿路线,有点介在两者之间,比一般黑暗奇幻再恐怖一些。会看故事且还蛮能接受恐怖气氛的观众可能会比较适合。
《在黑暗中说的鬼故事》偏灵异的部分,是在一个“听说”在房子中自杀的女孩,好像被唤醒了,这个部分真的有偏恐怖片,特别是一开始的年轻主角群们在万圣节跑到鬼屋中探险的那段。不过后续的设定是书中写出来的故事会成真,所以这里的恐怖比较像是一些民间传说、怪谈之类的,且这些怪物跑出来之后观众可以“看得很清楚”,那种恐怖感和灵异就不太一样了。
书中的鬼怪跑出来?听起来好像不是新鲜题材?这就有提到《在黑暗中说的鬼故事》中我个人蛮喜欢的一点,“故事”这个主轴。
女主角是想要当作家,喜欢写故事的女孩,传说中自杀的女孩则是会跟其他小朋友说故事,且有一本笔记本自己动手写恐怖故事。她们都是写故事、说故事的人,《在黑暗中说的鬼故事》则呈现了他们的故事有什么样的力量。这个力量,有很奇幻的层面,指的是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发生,就会实现。但也有很现实的层面,当我们因为自己的私利,去说出了伤害别人的故事,且一传十、十传百,成了谣言,对当事人会有怎样的伤害?当大家都相信了谣言,会怎么看待、对待当事人?大家看待、对待当事人的方式,会不会让当事人受到影响?
《在黑暗中说的鬼故事》的过程,是很具体地把故事的力量用神怪“展现”出来,剧中人物所相信的事情,不断去说,也会成为真实的…。但女主角在…求生的过程中,也被迫去发掘真相,同时也了体会故事的力量。故事很容易可以伤害人,可是透过了解、同理之后所说出来的故事,也可以疗愈。故事只是工具,看人怎么去用它。她从一开始跟著人云亦云,到最后能够用心去传递正确、正面的讯息,《在黑暗中说的鬼故事》其实是一个学会为我们所说的故事“负责”的心路历程。
此外,她自己对于家中的一些状况也有放不下的压力,而这些压力也是来自于“别人都这么说我”。但别人都这么说,就表示你是这样的人吗?除了学习为说故事负责之外,她还学到的一点,就是不要活在别人说的故事中,不要让别人来说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自己来说。
特别是在网路如此发达的年代,一下子脸书就成了流行,一下子大家就在各种平台上都有了发声的管道,每个人都有了说故事的舞台,也都有了听众,但我们脑中的道德认知有没有跟上快速进展的科技?我们有没有思考过在这些平台上所说的故事会产生的影响?我们有没有想过这背后的社会责任?我们都会说,脸书是我个人的空间,我当然可以说我个人的想法。可是,阅读的人知道吗?还是他们也不会查证、了解说故事的背景,就直接买帐了?然后再传出去?任何事情,背后都有我们不清楚的面向和细节,我们绝对不可能什么都知道的,只是认为自己知道而已(因为不知道的部分就不知道,所以也不会知道自己不知道),只是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和好恶来判断而已,当我们在说别人的事时,其实十之八九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版本,可是我们都以为是…还会说得非常肯定,他一定是这样、这件事就是那样啦、这个人就是这种人…
《在黑暗中说的鬼故事》有蛮好的讯息,不过是不是传递得那么清楚,我觉得…这些情节在电影中都有,可是需要观众自己整理拼凑一下才会浮现。而且并没有特别去深化,没有连结到或是对于想这些没兴趣的话,可能就单纯只是看看恐怖了。
若只单纯看剧情发展,这类充满想像的设定,就不用太追究“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之类的问题,步调还算是紧凑,气氛压力也不差,可是比不上纯恐怖片恐怖,解谜的部分也没有多难(主要是肯去查资料,资料都摆在那里等他们查),加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发展角色,不太容易让观众对角色有什么关心或感情。所以我会觉得,若没有把“故事”的影响力这个主题放进去一起看的话,电影本身就会是还好而已,不会那么有特色。能的话,建议还是多去联想看看角色在这些事件中的心情和体会到了什么,电影会更好看。
【火行者的电影部落格】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