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著导演陈小娟编导处女作,并在香港金像奖入围八项,最后荣获三项大奖的招牌,《沦落人》可以说是上映前便掀起一阵轰动,其中不只是主演黄秋生这次彻底翻转他在影迷心中的过往形象,完美诠释了一位半身瘫痪男子的孤单与寂寞之外,菲裔演员姬素孔尚治更是有著多次内敛与情感充沛的演出,在两人内外收放自如优秀表现的相辅相成之下,《沦落人》会有如此成就真是完全不让人意外。
《沦落人》片名取自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乐府作品《琵琶行》中一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意旨都是流落外地或有著相同际遇的人,偶然相见何必在乎以前是否认识,而是要注重两人能相遇的缘分,因此这种由内心出发的情感,恰好就成为《沦落人》描绘一段跨越种族、年龄、语言的动人情谊,从中引发两人互相影响、成长的故事核心。
就我还没进戏院之前的想法,原本以为《沦落人》会走著同样都以瘫痪者与看护之间的友情出发,题材非常类似的法国电影《逆转人生》,或美国重拍版《活个精彩》的故事套路,不可否认《沦落人》前半部分确实就是如此,但随著剧情进展,在两人内心自身的矛盾慢慢显露之后,导演也逐渐把故事主轴从人与人之间从无到有的情感,拉到对于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探讨。
比起《逆转人生》一位富白人跟黑人看护的友情,或许是本片故事舞台就在跟我们文化背景和普遍价值观非常相似的香港,《沦落人》不论角色对话、行为和心境描写等各种大小事,都好像就在我们生活周遭一样,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且贴近。
但即便如此,电影所呈现的独居者或外籍看护议题,在现今社会中依旧处于相对容易被忽视的角落,尤其是黄秋生所饰演的残疾人士更是如此,由于生活无法自理,亲属在背负庞大的照护压力,最后只能聘请看护的情况下,彼此的距离也无形中渐行渐远。
然而这种看似无奈但也必须接受的事实,《沦落人》却以昌荣和Evelyn两人的感情,证明即便身体有著活动不便的限制,家人之间的情感连结也不该因此而被阻断。电影透过两人诸多日常互动,像是乘在轮椅上出门买菜、散步,或是谈论起自身梦想,一起经历了春夏秋冬之后,他们为对方著想的心情,都带有人们无法假装、完全发自内心的最真挚情谊。
因此《沦落人》的第一主旨,正是在告诉观众对一个人的看法,不该完全被她的外貌或自己的第一印象给影响蒙蔽,就像昌荣最初只认为Evelyn常在偷懒、Evelyn觉得昌荣只是个顽固老头,对照我们平常看待独居老人或对外籍劳工的刻版印象不也是如此吗?或许大家都知道这是不正确的,但谁又能保证自己从未有过把个人想法加诸于他人身上的行为?我认为都是值得我们多多注意的问题。
但除此之外,Evelyn因为家庭因素不得不放弃原本到艺术大学就读的机会,也同样成为《沦落人》中导演最想探讨的核心主题,两人从原本对自身消极的半放弃状态,经过彼此的鼓励和帮助,渐渐找回自己的梦想与生命中的无限可能。其中不论是Evelyn在原生家庭与摄影兴趣之间的挣扎,还是昌荣因为身体状况而跟家人逐渐疏离,《沦落人》都透过几段深入人心的对话与一张贯穿全片的照片来讲述每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
与其成天怨天尤人,埋怨世界为自己带来的种种苦难,我们何不转换想法,重新思考该如何突破现状,并找出另一条能实现梦想的道路?或许可能会遭遇许多外在因素的限制,但都不该成为阻止我们将其实现的理由。那张照片“予梦者”(Dream Giver)不仅是导演把两人情感联系的具体呈现,同时更鼓舞了所有正朝著自己目标前进的人们,给予我们永不放弃的动力。
总结
整体而言,在没有什么大场面的低成本制作下,《沦落人》光靠两位演员的演技表现,就成功把故事完全聚焦在昌荣与Evelyn两位“沦落人”如何突破自身外在条件,发掘生命中的美好,并努力获取更多实践自我价值和梦想的机会。虽然电影的节奏有些破碎急躁,但片中饱满的情绪配上深具共鸣的剧本,依旧足以成就一部让人泪流满面的好电影,敬那些勇敢逐梦的人。
【如履的电影笔记本】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