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形容陈彦博?是疯子?运动员?抑或冒险家?或者兼而有之?
陈彦博是台湾超马好手,在2016年拿下了四大极地超马赛总冠军,从撒哈拉沙漠、中国戈壁、智利阿他加马沙漠,再到南极洲,四地都要跑上250公里,地形险恶,还要面对烈阳、高温、沙漠风暴、高原气压、强风、超低温、冰原雪地等极端气候,挑战极限运动的同时,其实更挑战著生命。基因中没有一点疯狂因子,如何办得到?如非血液中有著无可救药的浪漫DNA,他又怎么撑得到最后?然后,如果没有运动员的扎实底子,他凭什么跑完这千里长征?毕竟,得到TIME杂志认证的极地马拉松赛,强调与凸显的是选手对“忍耐”的极限。
第一届极地超马赛的总冠军是台湾选手林义杰,他花了4年才跑完四大极地,陈彦博则是一年之内拼完四大赛事,他的疯狂指数、对毅力和体力的耗损都更惊人,纪录片《出发》追踪他的故事,见证他的传奇,采用极地风景与主角意志双线并进的叙事策略,有机巧,亦有魅力。
魅力,在于《出发》是一部把商业摄影的包装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纪录片,你很少看见这么壮丽的沙漠,甚至连原本荒凉干裂的盐地冰原,也拍成了诱人一游的诗意山河,所有国家地理杂志频道上美不胜收的极地风光,或者风景月历上曾让人惊艳赞叹的绝色绿光,一幕幕排比呈现在银幕上时,都释放出让人目不暇给,更看到目瞪口呆的能量,偏偏,如此山河如此画境,却只是“背景”,因为你一定会看见有个寂寞的肉身,无暇理睬这些景色,他仆仆风尘,踽踽前行的意志,才是最吸睛的“前景”!极华丽与极孤单的巨大落差与悬殊对比,正是商业摄影最懂,也最爱操作的视觉符号。
机巧,则在于极地超马赛总冠军虽为艰难,正式赛会从未参考选入,赛事也没有奖金,参赛选手的动机与动力究竟从何而来?谁又支持陈彦博跑遍世界?从装备、训练到旅费,哪一样不花钱?而且绝非一般数字。就在观众开始纳闷之际,导演黄茂森适时让大家看见了他的中学老师,原来,他在全中运一万公尺拿下金牌时,就已梦想征服世界。就在观众急著想问谁在支持这么年轻的孩子投身极地考验时?黄茂森这才让他的父母亲现身,而且正是在他因为热衰竭险些弃赛,边哭边走才又赶上行列的戈壁赛事上,原本要来目击儿子夺冠的双亲,要用多焦虑的眼神和多焦灼的心,守候著孩子抵达终点?黄茂森每回只轻轻释出一丁点主角成长背景和亲友情绪的剪接策略,很像钓鱼,心痒的人就容易上钩,而且一钩就中。
这种轻轻一触就转向的叙事法,其实是很机巧的算计,就怕扯出太多细节会转移了视线焦点,因为唯有凸显陈彦博的坚忍意志,才能完成英雄崇拜的叙事,这是历来运动员纪录片都追求的境界,但是只顾打造英雄,却回避了更多生命真相的探询:例如,他如何熬过极地赛的脆弱,孤单、恐惧与溃败时刻?电影中他靠著已逝爱犬的照片寻找温暖能量的告白,确实真情动人,但是真情流露的细节实在有限,其他时刻的煎熬,多数则是暧昧又模糊,留下意犹未尽的怅惘。例如,听他诉说骤闻罹患咽喉癌的绝望(他如何战胜那种病?);看他用针挑破一个接一个的水泡(那种伤,要怎么跑下去?);听他反复说著冷到晚上完全无法入睡(零下40度究竟有多冻?)…就在见证一位超马英雄的同时,你会不会期待导演挖出更多逼近他灵魂深处的真心话?如果有,全片的英雄雕像会不会更立体?
“想赢,而且一定要赢”的决志,诚然是陈彦博通过极地测试的胜利关键,因为没拿到冠军,就等于白跑了,赛事只有冠军留名,荣耀只归赢家,要胜利就要对自己够狠够残忍,但这,不正是多数运动纪录片最爱凸显的竞雄特质?而他通过这些考验后,在没有奖金的赛事夺冠后,是否就能带出更多代言与出版商机?《出发》如果能在人与事的因果上交代得更多更周密,落在陈彦博身上的明暗光影,就会更胜运动频道上那些运动天王的形象影片。
坦白说,《出发》就是一部励志电影,只想打造一位英雄,也确实拍出了一部既哗众,也很取宠的“好看”电影。全片从头到尾只有一位陈彦博主角,九成五的话白都是陈彦博在自说自话:拼命拼命再拼命,咬牙咬牙再咬牙,确实符合了极地赛非人道的艰难实况,然而,励志三次或数十次,效果截然不同;自己说或者别人说,意义亦不相同。创作上的美学选择,可以成就特色,却亦画下了局限边境了。
【蓝色电影梦】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