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悬案密码 第64号》中有一群人秘密组成了寒冬组织,信奉寒冬理论,这群人包含科学家、专业知识分子、精英与政客,他们坚信一套历史说法,认为人种在往北方迁移的过程,寒冷的缘故,让严寒淘汰了其他劣种,筛选留下了北欧人,他们得以繁衍存活下来,这些高等人种还在那里发展出民主制度。
电影《悬案密码 第64号》是改编自丹麦作家犹希阿德勒欧尔森(Jussi Adler-Olsen)的系列小说,以两名男性警探卡尔和阿萨德作为故事主角,借由他们所处的悬案组“Q部门”,追寻长年未解的谋杀犯罪与失踪案背后的真相,道出社会、家庭和宗教信仰建全光明的北欧社会底下,深深埋藏的黑暗面与社会哀歌,某方面颇像是《龙纹身的女孩》,深刻结合犯罪心理与社会议题。电影《悬案密码 第64号》是这系列的第四部,台湾已出版一到六集小说,电影拍摄则是一到四部,但台湾目前只发行了第四部的《悬案密码 第64号》。对没看过小说或前面电影剧情的观众来说,不会影响主要剧情和观影过程,但一、两个小细节如警探卡尔的手抖焦虑,他几次徘徊咖啡厅外的动机原因,就不是那么清楚。
本片故事以一栋旧宅拆除奇怪的隔间,发现隔间里有另一个空间,有三个死亡已久的干尸围绕坐在餐桌前。悬案组卡尔和阿萨德以此奇情诡谲的命案,展开追查凶手的行动,同时串起这三个干尸的身分与关联,挖掘出40年代至60年代北欧社会的种族优生学和强制绝育的政策。而三个人如何被杀,如何成为现场干尸的模样,并非此系列的重点,本片不是解谜杀人手法为卖点的本格推理,相对来说,较接近社会派推理,谋杀的现场只是结果,真正目的是引导观众抽丝剥茧地了解一件案件背后的来龙去脉,因而本片结构也以两条叙事线开展,一条是回到60年代,观看与主要案件有关的史葡格岛女子机构,另一条线则是在现代,卡尔和阿萨德的办案经过。
史葡格岛女子机构的岛上,禁锢著一群从北欧各地而来的女性,这些女性套用片中的台词,是被社会认定为“不是太傻就是太淫荡”的劣等个体,被家庭或政府送到岛上,接受教育改造与绝育。虽然历史上,德国在1933年是首个立法通过对有遗传疾病做强制绝育的国家,将智能障碍、精神疾病、犹太人、吉卜赛人等视为绝育对象,但20年代起,西方国家就已经普遍实施优生政策,部分的科学和知识分子甚至推波助澜这一套种族优生思想,群起推崇复兴民族的荣光,将社会弱势视为阻碍民族进步的阻力;电影里也借由几句台词和画面,幽微阐明了故事中的“寒冬组织”虽是虚构的,却也很真实揭露西方欧洲社会中,种族的歧视和种族灭绝的想法,一直是在思想和政治相互影响的隐形关系中频频打转的,随时可能伪装成另一种模样,卷土重来。甚至进一步可以说,“寒冬组织”戳破社会片面所认定,会支持种族优生和纳粹政策的时代与特定者,是个“反智时代”是“邪恶的平庸”,但从电影中揭露的组织成员,可以发觉优秀的科学家、知识分子、医生、政客与警察都不乏在其中,他们的举止言行、思想带有法西斯主义的热情与激情,寄望某个英雄人物重振民族颓势,他们替种族改革连结符合的神话文本,更替此意识型态背书,就如同电影中他们坚信的“寒冬理论”(电影中的阿萨德也很快驳斥,民主制是其实源自希腊罗马)。
本片导演克里斯多夫波伊(Christoffer Boe)和摄影师雅各慕拿(Jacob Møller)尽力呈现被送往史葡格岛女子机构的女主角遭受的可怕经历,令观众能感同身受她的痛苦与油然而生的复仇感,也直指这些类似对女性和移民的绝育计画,社会的不正义和歧视仍旧存在。
除了呈现社会的黑历史,电影也赖于演员尼可莱李凯斯(Nikolaj Lie Kaas)和法瑞斯(Fares Fares)演绎的个性和互动,带领观众破案。在电影《悬案密码 第64号》的上映后,对这两人的互动和办案感兴趣的观众应该不少,类似的著作如理查沃林(Richard Wolin)的《非理性的魅惑》(虽著作内容本身不少争议),或是电影《萨米的印记》,都尝试挖掘一个时期的黑历史,在历史重新被检视的历程中,似乎也再次提醒时代潮流中的知识分子,切忌勿当推波助澜的一个时代的“冥灯”。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