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个家》观后感:孩子的愤怒

《我想有个家》观后感:孩子的愤怒

电影我想有个家》片名原文Capharnaüm,可以视为地名迦百农,在圣经中是耶稣行神迹之处,但也可以是法文“混乱”之意。导演娜迪拉巴基(Nadine Labaki)在访谈中解释了片名缘由,她表达了现今Capharnaüm无论英文或法文其实皆指向“混乱”,引申为没有规则之地、混乱的源头或地狱。

娜迪拉巴琪在黎巴嫩的难民营与贫民窟中花费3年,观察到难民营儿童被不当对待,他们遭受的不公义,也促使了她为此拍摄了电影《我想有个家》。她找来当地的素人演员,也寻觅到片中饰演12岁主角的赞恩阿勒费亚和饰演2岁小男孩尤纳斯的小女婴班克莉(Boluwatife Treasure Bankole),两人展现了惊人的银幕魅力与演技火花。

《我想有个家》观后感:孩子的愤怒
《我想有个家》电影叙述12岁的赞恩被关入牢中,赞恩到法官面前接受审判时反控告父母,他控告父母生了他,却没有给他关爱与教育。电影也随著赞恩的控告,倒叙他与其他手足在黎巴嫩贫民地段的生活。

电影中,赞恩与其他的手足出生黑户,没有出生证明。赞恩的父母收入微薄,家中的长子已经入狱,父母增加收入的唯一方法是取好几桶的水,将药局取来的药磨成粉后溶入在衣服中,在家里偷偷制毒;他们养不活6、7个儿女,却也不懂得节育,只认为对膝下女儿们最好的生活出路,就是让她们年纪轻轻12、13岁就嫁给房东儿子,或是觅得其他丈夫。

赞恩恶劣的成长环境中,已有超龄的成熟世故,他除了照顾自己,更照顾妹妹,隐藏妹妹的初经,深怕妹妹被父母嫁给其他男子。导演娜迪拉巴琪藉赞恩的视角及遭遇,显出他对父母的生气与对自己的无力,浓缩地呈现这些在难民与贫民中的儿童所受到的可怕待遇。电影中,在赞恩决定离家出走后,导演也以逃跑移工、非法移民的拉希尔(Rahil),她与2岁男婴尤纳斯躲藏的处境,对照赞恩一家,也在赞恩接手照顾尤纳斯时,看到在他身上复制了父母对他照顾的方式,即便他仍尽力养育尤纳斯,但年龄与知识教育不足的他,也只懂得用父母教他的制毒手法和绑住幼童小脚的手段来存活。

“上帝让我们成为别人的脚踏垫”和“父母生而不养”是赞恩的控诉,导演在电影两处转折表现赞恩心中再也无法承受的愤怒,一个是得知12岁的妹妹怀孕难产死亡,另一个是得知母亲竟再怀孕,安慰他,会再生一个妹妹给他。赞恩回应母亲是震惊的表情和认为母亲真是“丧心病狂”的讽刺。

《我想有个家》观后感:孩子的愤怒
在引导赞恩阿勒费亚和2岁婴孩演戏上,导演娜迪拉巴琪也展现了她神乎其技的执导技巧,许多场景能看到导演对情绪自然的引发与捕捉。赞恩阿勒费亚的神情与他仿佛看尽沧桑的眼神,无声诉说著故事,也让赞恩这个12岁男孩的角色撑起整部作品。

借由这部片,观众在《我想有个家》得以知道当一代又一代儿童与成人,重复在缺乏爱与教育环境下,不断演奏阶级复制的循环悲歌,而这些正真实发生在不远处。

作者:Angela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0年3月7日 下午8:18
下一篇 2020年3月7日 下午8: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