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夜追缉令》观后感:百闻不如一见

《厄夜追缉令》观后感:百闻不如一见

去年虽然获得极好评价的电影不多,但却出现不少以新颖手法故事的年轻导演,像是导演阿尼许夏干提(Aneesh Chaganty) 执导的《人肉搜索》,以及入围奥斯卡外语片九强、丹麦导演古斯塔夫莫勒(Gustav Möller)首部执导作《厄夜追缉令》。

《厄夜追缉令》是一部相当令人感到惊喜和振奋的作品。剧情叙述丹麦警官亚斯格因为执勤不当被暂停职务,接受调查期间被分派到深夜报案中心值班。某晚在他快要下班时,接到一通来自女性的求救电话,他察觉到女性被暴力挟持,将被带往某地。在分秒必争与焦虑中,他在报案中心与辖区负责的警局联络,甚至私下联络他的同事出动搜索,要阻止这个绑架案。

《厄夜追缉令》观后感:百闻不如一见
这部电影的惊喜在于,它展现了另一个说故事的新形式,在极为封闭的单一空间场景中,技巧性地运用电话的声音与一个演员的互动,制造出一种留白。银幕前的观众与警官都看不到现场的画面,只能从听到的讯息做出判断,而观众集体会一直随剧情释出的讯息不断延伸出无限的想像和情绪,推动著故事,以此来达到惊悚悬疑的效果,并直到故事尾声真相大白,观众的认知才被彻底翻转。

而导演古斯塔夫莫勒的极佳执导能力也令我们仿佛和警官亚斯格一同在90分钟内经历各种状况,镜头的构图、室内的阴暗与灯光、特写警官演员雅各赛德伦的脸部表情造成的压迫感,始终带著我们提心吊胆、绷紧著神经,也可以说《厄夜追缉令》反比韩国导演金秉祐的《90分钟末日倒数》更加创造出身历其境的成功条件,也更像是度过一场实际如90分钟的惊悚洗礼。

《厄夜追缉令》观后感:百闻不如一见
导演的精采调度也可以从他如何操作有限的空间呈现亚斯格的心理运作,以亚斯格在报案中心与空间的关系来看。亚斯格一开始在报案中心的大办公室接电话,随著愈来愈危急,他转而进到更封闭黑暗的小办公空间,最后得知真相后才愿意走出小办公室,也愿意走出报案中心。除了导演的调度,整部影片也仰赖演员雅各赛德伦的演出。故事的中心与情绪几乎是倚靠他的表现推进,雅各赛德伦饰演的警官并未在戏中交待太多背景与过去,却能在他角色的总总反应中感受到嫉恶如仇的偏执,对于加害者与被害者极为不同的看待方式,有一套认定谁是加害、谁是被害的固定准则。观众不会知道角色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思考,仅是点到为止,却也能给观众额外的探讨,警官在电影中的一些判断是他个性的使然?或曾有被暴力的过去、职务上专业枯竭(Burnout)的缘故?或是我们也都有类似被先入为主的想法左右了对事实的理解,忽略了许多征兆与线索,而妄自下了判断,不明究里偏离事实的时候。

《厄夜追缉令》的结局激荡出更多思考,也意外留意到另一个需要被关注与协助的族群与他们的家属。而这部作品非常不适合提前知道剧情发展,如果能知道愈少,愈能和警官亚斯格荷姆经历一次报案中心的90分钟厄夜。

作者:Angela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0年3月7日 下午8:18
下一篇 2020年3月7日 下午8: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