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夜追缉令》是一部丹麦悬疑剧情电影,由古斯塔夫莫勒执导,雅各克德格恩主演,故事讲述在报案中心值班的亚斯格警官,突然一通报案电话打破他这寂静漫长的夜晚,话筒中传来一位年轻女子疑似被绑架的求救声,瞬间便让内心充满正义感的亚斯格绷紧神经,连忙联络各警察单位投入追捕与救援行动,不过经过深入追查,亚斯格也慢慢发现这起绑架案似乎不像他先前所想的那么单纯。
《厄夜追缉令》作为本届奥斯卡外语片的丹麦代表作品,虽说最终止步于九强,没有正式进入颁奖典礼,台湾片名翻译也使它相对容易被观众忽略,但它绝对是今年目前为止最让我惊艳的电影。全片大约50万美元的低制作预算,没有任何视觉、动作场面,单靠剧本和导演在整体气氛上营造,完美促成这部毫无冷场、兼具娱乐并引发观众省思的悬疑惊悚佳作。
如果单就文本来看,《厄夜追缉令》完全可以用一本小说清楚讲完,但导演古斯塔夫莫勒选择把它拍成长片,赋予这极具潜力的剧本一个全新面貌。很显然编导和演员完全清楚自己想表达什么,片中每通电话、每个动作都有其明确目的性,故事极为聚焦收敛,不到90分钟的片长丝毫不浪费。
《厄夜追缉令》光用报案中心里的那副“耳机麦克风”就完全把观众拉进电影,让我们彻底沉浸在故事之中,以“声音”激发脑中对于画面、动机的猜测与想像。导演透过大量角色面部表情特写,呈现出亚斯格警官对案件的关心与其焦虑心情,让观众很自然而然以他的视角出发,思考各种拯救人质办法、追查这件绑架案的真相。尽管我们完全没看到凶手,更没有见过受害人跟她的孩子,依旧会发自内心担心她们安危,对她们遭遇感到同情,是电影最巧妙的地方。
然而《厄夜追缉令》在亚斯格警官利用为数不多的线索,拼凑案情发展来龙去脉,一步步建构出这个令人心碎悲剧的同时,也经由几通亚斯格跟同事的通话得知他隔天必须面对法庭审判,以此带出看似正义感十足的亚斯格,其内在所隐藏的性格缺陷。
就如同人们常说的“眼见为凭”,无法以单一片段看清事物的全貌,容易被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进而失去理性的判断能力。亚斯格跟观众因为对暴力事件的既有概念与自己本身的刻板印象,把这起案件视为一场自己相当有经验的单纯绑架案,却都没想过这背后隐藏的其他可能性,忽略了一些枝微末节的小线索。
或许《厄夜追缉令》全片场景只缩限在一间办公室与狭小阴暗房间内,但电影片尾却把格局放大到因为整个社会、整个体制而引发的一起悲剧,最后事件结束后带有的无奈与无力,相信都能引发观众深深的共鸣。除此之外,最后更直接拉回接到这通电话的亚斯格警员本身,透过先前的种种判断决策与最终结果,让他重新反思自己过去行为的正当性。
究竟自己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正义,因为这些想法而做的种种事情,是否有尽了警察的本分?帮助这个社会走向正面?又或者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对我来说,那场贯穿全片不断提及的审判,在亚斯格心中已经被这起案件影响而提前了一天,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厄夜追缉令》英文翻译为《罪人》不是没有原因,整部电影可以说是一场“认罪”与“找到救赎”的过程,让亚斯格不再逃避,懂得正视自己的过错,并接受应得的处分。
总而言之,就如同《家战》层层揭开父母监护权的悬疑感、《人肉搜索》利用萤幕带出整体气氛的创新叙事方式,《厄夜追缉令》先以两通嗑药跟妓女抢劫的报案电话来与正题做对比,并利用电话接通、断线、模糊的求救声,还有阴暗房间内的那盏红灯堆叠观众情绪,极具风格化故事又再度刷新我对悬疑惊悚片的想像。“眼见”都不一定为凭,那“眼不见”又该如何判别真相呢?
【如履的电影笔记本】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