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梨树》观后感:荒谬与徒劳无功

《野梨树》观后感:荒谬与徒劳无功

圣经旧约中,每每挖井都有神助的亚伯拉罕之子以撒,连续被人争井他都表现出让步,而他连续挖的四口井都顺利挖到水源。

在曾以《冬日苏醒》摘下金棕榈奖的土耳其导演努瑞贝其锡兰的新作《野梨树》剧情中,也有一名青年和父亲一同挖井,但从父到子这代挖到那代,他们的井却是始终挖不到水源。

《野梨树》观后感:荒谬与徒劳无功
土耳其导演努瑞贝其锡兰的《野梨树》描述了大学毕业的知识青年锡南,返回家乡,想筹措费用将他写好的第一本书出版。然而,这位看似想出书丰富家乡人文思想的知青,在筹措出版费用上却遇到一连串困境。他返家后发现身为老师的父亲赌博欠债,只好改找村里的议员协助,议员却把他推给号称“喜欢阅读”的商人。锡南在找钱的过程,不断遭遇理想与家乡现实碰撞的失落,在遇到家乡中喜欢的女孩、伊斯兰教长,以及家乡已成名的作家,都与他们的谈话不欢而散。

青年锡南从大学领受了学问回到家乡后,就变得像土耳其家乡那一棵棵土里长出的畸形、粗糙且格格不入的野梨树,他和所有家乡的乡亲父老想法天差地远。锡南批判家乡的所有人,与他们分析、辩论,但锡南却无法说服他们任何一人,反之,他们的想法与方式却自有其道,是他们继续安稳生存下去的关键,而这对锡南来说却是一种荒谬不过的情境。人不会因为朝著理想前进,生活就趋近于理想的状态,相反地,人永远无法与世界取得理想的平衡,这也正是其荒谬所在,女孩要和老珠宝商人结婚,议员说他随时敞开办公室的门给予村民服务,而商人与教长与作家,都给锡南同样“名不符实”的印象,没有人达到锡南心中的理想。

《野梨树》观后感:荒谬与徒劳无功
电影呈现手法,本身也像是一棵奇特的野梨树,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在锡南跟喜欢的女孩、父亲、母亲、作家、伊斯兰教长等人的对话,过程唠叨而琐碎,虽然句句都有其意义与动机,但每一段对话长达近20、30分钟以上,极耗费观众心神,仿佛是严肃的文学哲学书籍中才会有的对白(严格说,这些对白不太适合以电影形式观看),尤其在不理解这些人争论的目的与含意时,观众很容易感到疲惫,一个不留神就陷入昏睡。但如果能聚精会神欣赏一些片段,还有片中不断重复散发将被无望现实妥协与击垮的氛围,挖井取水的比喻,一幕幕如油画美景的乡村景色,和片中出现呼应锡南心境的超写实魔幻场景,或许能渐渐深刻体会到,导演在电影结尾的两种景象,如何对应土耳其城市与乡村的现状,也带著隐喻知识分子终究想在制高点企图改变世界、满足理想的期待时,往往结果总是全盘徒劳无功的感叹。

如同卡缪《薛西弗斯神话》诉说的,得到知识的薛西弗斯永远试图将石头推上山顶,而石头也永远会从山顶滚落,薛西弗斯做的是毫无希望的工作,电影中那口井,最初是身为老师的锡南父亲不听村民劝告,坚持挖井找到水源,希望绿化环境,但现实并没有回应这分期待,井像是永远挖不出水源,最后父亲放弃了,而锡南也将面对不是干脆在井口上吊(如《薛西弗斯神话》的哲学问题:自杀),就是得持续奋力不懈,像薛西弗斯一样搬动石头,继续将那口井挖出水为止。而电影中的锡南如果还能保持住希望,或许是因为身旁还有能理解他这棵野梨树果实其实有美味之处的父亲。

《野梨树》的结尾将全片的对白探讨融于一炉,对知识的无望,生命的无意义,包含额外的城市、乡村、阶级都涵盖进了自缢或是活下去开创意义的大哉问中。

《野梨树》观后感:荒谬与徒劳无功
《野梨树》与韩国导演李沧东《燃烧烈爱》都进入了坎城主竞赛,而《燃烧烈爱》却拿下了场刊最高分,获得媒体关注焦点,但对比《燃烧烈爱》的结尾,《野梨树》实在充满灵动。明明两者探讨的概念如此相近,《野梨树》却因为冗长对白,让不少人可能错过了这部2018年的真正好作品

作者:Angela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0年3月7日 下午8:15
下一篇 2020年3月7日 下午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