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神同行的少年》,爱是种信仰,给人力量。

《与神同行的少年》,爱是种信仰,给人力量。

其实我向来都尽可能不去接触关于宗教的电影,并非排斥而是我不太能理性地去评断不同信仰,因为深怕一些偏颇就很容易会误认定电影有传教之嫌,当然有些电影是毫不避讳给人这种感觉的也有,因此我自己本身会减少这样的接触机会。这次会在台北电影节选择《与神同行的少年》连我都很意外,不过看完后倒是觉得收获颇丰,能够自我思辨的空间很足,人们常说神爱世人、神的包容力比海还深、比天还宽,将“上帝的爱”放入这样有著“犯错需要被原谅”情节的电影里相当合适,它不只确实给了勒戒所里所有男孩他们需要的,可能是包容、原谅或者是重生的机会,修复起了与他人以及世界连结的桥梁。可这同时也会让人忍不住去想,难道唯有上帝的爱才是他们所需要的吗?

导演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所以他额外添加了血气方刚的少年最想要的,关于男女之间的情与爱,那是无论上帝在如何强大都止不住的躁动。男主角托玛正是导演放进的矛盾体,一方面因为种种经历与体悟令他臣服上帝、甘心为祂走上神职之路;可另一方面来看,真正救了他的其实是当初阻止他下山的女孩西碧,对她萌生的情意可比崇敬上帝的心还要早。祂与她都从深渊里将他救出,给了他全新的人生,那么最后上帝之爱与男女情爱,托玛会何以衡量比重?托玛是个个体,可却也在某些时候代表著所有人,都在许多重要时机里陷入两难抉择。这是《与神同行的少年》满有趣的思辨空间,可能仍会有点觉得过份颂扬上帝,但谈论到“爱”时,似乎也找不到比祂更具代表性的存在了。

《与神同行的少年》,爱是种信仰,给人力量。

染上毒瘾的托玛为了戒毒于是前往阿尔卑斯山上的勒戒所寻求协助,在那里他必须和其他人共同生活、得和外界断绝联系、和所有人一起干活,专心一意的靠接触信仰与劳动去忘却毒品的诱惑,可这过程谈何容易,对刚戒掉毒品不久的托玛来说更是痛苦,在住进勒戒所不久就时常发生抽蓄、情绪失控等脱序问题,甚至再去帮忙的农家里偷香烟还躲起来偷抽,完全不顾包含得团体行动在内的诸多规定,在有人指正他的行为是不对的时候,托玛情绪暴冲到最高点,最后不只和人发生冲突,更决定放弃勒戒、离开这里回家去。当他走到山脚下后因夜晚了没巴士、他也身无分文,不得已只好去求助农家夫妻,在那里他认识了他的女儿西碧,在她的劝说之下,托玛打消了放弃的念头,选择回到勒戒所去继续进行该完成的戒毒大业。

“回去吧,这是你唯一可以走出来的机会。”

因为西碧的关系,让托玛回到勒戒所后态度大转变,他开始修复和他人的关系、用心做好每份工作,也不再去尝试碰毒、碰香烟,随著日子天天过去,托玛比起刚来时的阴暗,现在整个人显得神清气爽,他也开始接触了上帝,自认圣经背得比任何人都还熟,但心里某处仍是感受的到他的言不由衷,那是他连他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部分,心口不一致令他无法真正进入“信仰”,所以他对上台分享自己感到焦虑、紧张,下意识地想要逃避去做这件事。可以认为的是,托玛喜欢上了西碧,他想听她的话、不是想让她开心,而是想让她认同他、不会对他失望,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她,而不是自己。他自己察觉不到的,不代表别人感受不到,例如夏日派对里前来的修女就识破了他,点出了他心中目前的疑惑与困住的地方,有人当头棒喝重击著他,让他再无法忍受的崩溃。

《与神同行的少年》,爱是种信仰,给人力量。

《与神同行的少年》诚如导演所言,“这是一部关于重建社群连结、真正理解他人精神痛苦的作品,也是人道精神的表现。”,对于上述几点我认为电影本身是有做到的,而且为了避免沦为传教电影、也不想去单纯的空口说白话,导演放进了许多正反面教材,透过几位进入勒戒所少年的勒戒过程与结果、他们各自的心态转变等等对照,去巩固他的电影基础、让他所讲的、传达的讯号更为强劲。

男主角安东尼巴洪将对自己、对未来感到焦虑不安、徬徨,渴望获得身体与心灵上的救赎,却又抗拒(戒毒)并过度伪装的武装男孩诠释到位,后面遇见西碧、信仰上帝后的转折分明。他在大树下等著西碧前来参加夏日派对却迟迟盼不到人,脸上表情从喜悦到哀伤,并将之浸入情绪宣泄;以及他与老修女的对话实属本片最佳两场戏,安东尼巴洪的表现撑起了电影,也替他拿到了柏林影展影帝殊荣,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作者:老子(OldMan)
【老子不负责电影文】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0年3月7日 下午8:08
下一篇 2020年3月7日 下午8: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