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影评
《判决》是一部英国剧情电影,由李察·埃尔执导,艾玛汤普逊、史丹利图奇与菲昂怀海德主演,故事改编自伊恩麦克伊旺的同名小说,讲述英国伦敦高等法院的法官菲欧娜,平时以简单明确的审判在法庭上获得极高的地位,然而在某天接到一起棘手的案件,一位年轻男孩亚当因为白血病住进病房治疗,不过他与父母却因为宗教原因而不接受医院的输血,面对此类难题,菲欧娜对于判决正当性的内心挣扎也就此展开。
继2007年《赎罪》后,今年可能是伊恩麦克伊旺在电影界最丰富的一年,三部小说改编电影《记忆中的拥抱》、《爱,留在海滩那一天》与《判决》先后在台湾上映。就我对伊恩作品的认识,虽然《赎罪》有牵扯到战争层面,但一直以来他的故事格局都不算太大,擅长以零星角色出发,从看似简单的题材切入角色内心深度描写,并始终围绕在他们对两难问题的抉择与之后所导致的结果。
《判决》剧情便是聚焦在一位法官女强人身上,在电影前段就用几场法庭戏完整说明她的性格,不论是连体婴分离、儿女监护权,或是夫妻婚姻关系的判决,皆显示出她在工作上明辨是非、以清晰的思考逻辑与快节奏说话方式,带给案件从云雾中逐直接明朗的高强审判实力。不过虽然他以解决家庭案件闻名,但回到家后,菲欧娜却有自己无法也解决的问题,由于忙于案件的事前准备与审理,以致于忽略平常跟丈夫的关系而面临他外遇的婚姻危机。
不过就算如此,菲欧娜依然以工作为重,转而面对另一起男孩亚当不接受医院输血,使医院不得不求助于司法的裁决。《判决》片中有不少篇幅在讨论宗教对人想法的束缚,像是连体婴案的父母因为天主教不得杀生的思想,而情愿放弃另一个本该活下去的生命,借此证明自己遵从神的旨意;或者是亚当从小在父母宗教的耳濡目染之下,确信输血这种把自己血液和其他人混和是污蔑上帝的赠礼,因此选择放弃之后能够大放异彩的人生,为了教义迈向死亡的行为,都与象征公平公正的法庭展开一场道德的碰撞。
但也因为《判决》片头建立的菲欧娜的性格,就算过去判决案例皆指向医院那方,她还是亲自到医院探访亚当,她在那看到一位男孩坚定的选择,但也两人对谈与吉他奏出的音乐中听见他不愿放弃的生命力,因此以教会规范不该违背一个人的幸福、限制其未来的发展为由,判定医院方胜诉。
然而就我来看,教会与亚当父母这种看似荒谬的举动,确实在现实社会都是存在,背后更再次牵扯到“人们期望从宗教获得什么”的探讨,相信各种宗教的出发点都是良善,但其中某些善意的条款却可能无意间造成之后更多的矛盾,就如同片中提到,几百年前的思想又怎么能套用在现今社会的复杂情况。因此亚当在输血时看到窗外父母流著喜极而泣的眼泪,除了确信人们某种程度上被迫服从于背离基本价值观的思想,同时也对自己从小就深信不疑的宗教感到厌恶。
菲欧娜大概也没想到自己多年来解决各种千奇百怪的案件,却会被一位男孩给深深影响。在新堡前两人的那一吻看似有些突兀,但对于膝下无子的菲欧娜跟刚刚失去父母、失去人生最大目标,转而追寻给予自己生命救赎法官的亚当来说,却是再真实不过。但是菲欧娜因为法官身分,只能把亚当视为自己过去的案件之一,忍痛拒绝她的请求。所以经过在片头病房随著亚当的琴声而唱出优美的诗篇,菲欧娜片尾在听到亚当病危通知后音乐会的脱稿演出、在亚当病床前,或者淋著雨回家后与丈夫杰克的对谈,她终于能蜕下众人面前的法官外衣,不再受限于自己必须为人主持公道的身分,释放她长久以来压抑的真实情感。
不过话说回来,菲欧娜的判决虽然在当时保住了亚当的性命,但后续处理方式却使得亚当在丢弃信仰之后,再次被菲欧娜所拒绝,因而失去所有人生意义,最终还是走向与开头相同的道路。这不禁让我思考,如果亚当的结局都是死亡,那是不是在最初就让他与自己父母,并怀抱自己相信的信仰离开,会比最后的一无所有还更加合适?对亚当的案件来说,菲欧娜遵从法律所造成的结果,是否比判定医院必须遵照个人自主意识不进行输血来得更加正确?而法庭上判决必须完全合乎法条,或者能额外加入些法官道德标准,那这两者的平衡又该如何去界定?大概正是《判决》最后丢回给观众的问题。
整体而言,《判决》在演员与故事方面都有著绝佳的表现,艾玛汤普逊与菲昂怀海德的互动有大量火花,相比之下,与先生故事线就稍嫌薄弱,虽然同样都有对立与冲突,但以重要性来看就比较像是衬托主线剧情的绿叶。另外剧本不光有张力十足、充满正反方意见对峙的法庭戏,其他在描述角色内心矛盾时又显得极为内敛,以公正的法官角色其审判时身分与私人道德、“理性”与“感性”面的挣扎,带出一时的选择能导致最终结果多大的转变,其中议题的众多面相,相信都能在观影后引发我们对法庭裁决与人性的反思。
【如履的电影笔记本】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