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是部一看就让人开心,看完更开心的电影。除了满足影迷的眼福外,大概也大饱满福。此外,伊丹十三导演的电影很少见,非看不可。笔者初次看到《蒲公英》,是去年的高雄电影节,其策画有关“饮食”相关的电影专题,而那个周末看过的电影,就属本片让人想一再回味。
在故事中,有一条明显的叙事线,是一间拉面店的崛起录。在简单的梗概下,经过导演调理有致的加味,恨不得戏院旁有家拉面店。另一条则是一位貌似在演《我俩没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 1967)的鸳鸯情侣,但是好像并非这样而已。
本片有著布纽尔(Luis Buñuel)的超现实作法,像是在《中产阶级拘谨的魅力》(Le charme discret de la bourgeoisie, 1972)跟《自由的幻影》(Le fantôme de la liberté,1974)中看到的,或是在今年的《著魔的国境》(Donbass, 2018)也看到类似的叙事手法,但后者绝对不是舒服的喜剧。
我们主要从头到尾跟著主角蒲公英(宫本信子饰演)的拉面店奋斗史,但三不五时会随著某个不知名的脚色跳脱出去,其实就是跟著路人甲、乙、丙、丁出戏。看见这群路人们的吃饭景况,表现食物与人的特殊情感与关系。好比在西餐厅,有位女人教一群女人如何优雅地吃义大利面,可巧,有位外国人也在吃义大利面;女人说在外国吃面不会发出声音,但这位外国人吃面却吃得很大声。大家知道,在日本吃拉面发出声音代表“好吃”的意思,而吃得愈大声,表示愈好吃。所以,可能这位外国人觉得入境随俗,在日本吃面要发出声音,代表好吃的意思,而这群日本女人听到这名外国男子吃面吃那么大声,代表“这面真的好吃”,所以她们根本无法顾及礼仪,赶快吃起面条来了。
这些看似出戏的内容,有的讽刺,有的荒谬,有的性感,有的暗喻,但不脱人对美食渴求的欲望,而在追求欲望的过程,时而欢笑,时而不得其解,时而可能脸红心跳。虽然从小到大听大人说:“不能玩食物”或“不要挑食”,但看一部片子玩食物玩得如此尽兴,也是一种解放啊!
女主角宫本信子,其实神似法国影星珍梦露(Jeanne Moreau)。在片中可以发现,山崎努饰演的五郎,见到被改造成法国女大厨的拉面师傅后,觉得她长得像一位法国明星。观众可以发现,饮食文化跨越国界,在台湾,可以尝到本土的小吃,也可以品味外国特色美食,甚至两者更能相互沟通,交融一块,那电影文化呢?
本片东西文化兼容并蓄。透过日本独有的“拉面”发迹,最后包装成有著西餐厅的亮丽外表,里子却卖日本拉面的蒲公英餐厅。本片,标榜著拉面式的西部片,不也是向Sergio Leone的义大利面式西部片所做的戏仿吗?
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1994)讲饮食之事跟男女之事,人活著的时候就为这两件事。《蒲公英》,是先驱,更是大胆,人对肉体之求如对食物之欲,交相融贯。电影中,不只看到男女用美食做爱的奇观,而在片尾,留下母亲哺育婴儿奶水的宁谧画面,人类出生后的第一餐,不出母奶矣,何其大幸哉。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