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的女孩》(The Girl in the Fog)是义大利的电影,改编自同名的畅销推理、惊悚小说,导演正是小说作者多纳托卡瑞西本人,爱德华未看过这本小说,但感觉得出电影不时在犯罪者及侦探角色中,加了不少金句台词,像“恶魔愚蠢至极的罪行就是虚荣”、“邪恶的力量是让故事发展的动力”等,这些台词是小说式的文字功力,不过文字究竟不同于影像,电影为了加深“谜”雾感,运用许多铺陈的情节方向,但反而显得有些刻意制造的故怖疑阵,而让人误解,如果未看到最后结局的大翻转,甚至看完电影,相信有人仍会有点似懂非懂,到底剧中犯案的人是谁?谁才是凶手?
电影前半部,甚至大多数时间,节奏进行得并不明快,但到了最后进行全剧的推理解答,就变得相当快速,甚至有些答案谜团,仅以画面解释原因。《雾中的女孩》的故事,重点有点在玩,“谁才是凶手”的推理解谜,爱德华以下的影评,涉及剧情讨论,如未观影,请自行斟酌阅读。
电影一开场即很快的交待一个16岁少女安娜露,晚上本要去教堂,但之后就失踪了,虽然短短几秒,但镜头的拍摄带有不少悬疑感,这个画面没有解释交待完整的故事,后面会有完整一段,解答少女安娜露离开家门后,遇到的事。《雾中的女孩》用了不穿插及倒叙,有时转场跳得很快,除此,不少画面呈现山中小镇的雾气弥漫,角色答话也不太说明话,这些手法塑造出故事有一种“谜”雾感,不过观影时,稍不留意,或者分心,就容易感到不耐烦,甚至无法聚焦,而被案情也会搞得扑朔迷离。
好了,爱德华也不再叙述铺陈卖关子了,如果看不懂《雾中的女孩》,爱德华直接帮你点破关键,整部电影就是“模仿犯”加“案中案”,这样就清楚方向了吧。所以像剧中一些宗教啦、安娜露的日记等,都不是重点,而是模糊焦点、误导观众对案情了解的安排手法;另外一堆角色,包括媒体来乱闹,律师来插一脚等,都属于干扰剧情,或者被角色运用的工具,因为《雾中的女孩》的故事,主要就是侦探(托尼瑟维洛饰演)、教授(亚力希欧波尼饰演)及心理医生(尚雷诺饰演)三个角色在门智,而三个人都有犯下案件,三个人都是不同案件的杀人凶手。
而三人中,又以侦探一角,串起《雾中的女孩》里的案中案。侦探是好人吗?其实并不完全是,他是自以为正义的魔人,有功也有过,宁可错杀嫌疑犯,也不肯认为对方无罪,他过于自信,滥用媒体,办案太过倚赖直觉,在证据未完全掌握,就急于收案。教授即利用他的自大缺点,模仿了小镇过往的“雾人杀人事件”,嫁祸给“雾人”,而利用侦探曾在一个案件的失手,以及舆论对他的评断,加以制造假线索的“雾人犯案录影带”,配合律师的上诉,成功脱罪。
电影最后的结局,教授讲了一堆故事布局、复制模仿的思考话语,即在解释自己犯罪又能脱罪的原因,教授因为财务压力缺钱,运用小镇30年前未破的“雾人杀人事件”,模仿其犯罪手法,找了清白的红发女孩安娜露下手,藉以脱罪后,赚取赔偿金。若非他刺青在手上的记号露了陷,引发侦探再次证明自己的判断无误而遭侦探杀害,否则他已成功脱罪。当然侦探也为此付出犯罪杀人的刑责代价。
而最后一段,其实主场景的时间一直在侦探与心理医生的交谈中,其他的故事情节都是穿插的倒叙,在侦探交谈后,发现心理医生是只钓一种鱼的人,有点暗示他犯罪的癖好,而鱼即是心理医生过去的猎物红发女孩,心理医生就是30年前犯案的雾人,他因心脏疾病而收手。
只是当侦探被警方扣上手铐,他隐约察觉,雾人就是心理医生,只是为时已晚。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心理医生打开自己收藏在铁盒中,6个遭他杀害的女孩头发,有点惊悚,故事中,最可怕的杀人凶手才是他,但他却成功逃脱,未被警方识破。
《雾中的女孩》比较可惜的是,画面的惊悚元素,只有点到为止,没有再进一步拍出可怕的细节,甚至利用这种元素再推进情节,大都利用角色的台词及表情,双方对戏来制造紧张的氛围。
【爱德华FUN电影】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