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门真善美看了是枝裕和的新片《小偷家族》。大概是因为是枝裕和在台湾已经累绩了不少观众,加上今年金棕榈的加持(以及在日本本土票房与口碑),下午两点多的场次,竟是我在台北这几年于真善美戏院观影见过最多人的一场(估计应是满场)。虽然我左边和左边的左边两位朋友,中途一直开手机看时间,电影结束之后还讨论了一下剧情(似乎有一人不是看得太懂),但我仍相信这部电影是适合大众又不失精彩深刻的电影作品。
电影从像是父子去超市购物开始,勾勒出他们与常人一样逛街买东西、携手回家的日常景色背后,特殊不凡之处。他们带著热呼呼的可乐饼,把路上遇到的可怜女孩带回到在大厦间一栋陈旧平房,全家人泡了面配著热热可乐饼,聊起话来,亲密而奇异。女孩莫名地留了下来,成了这不平凡家族的成员,却使得聪明的男孩祥太对这个“家”产生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感受。
自从成为是枝粉之后,就时常觉得是枝裕和的电影像是论文。电影总是有一个很明确的提问,然后用很真实场景慢慢地、抽丝剥茧地去回答。今天看《小偷家族》,这样的感觉更是强烈,甚至想起研究所的老师跟我说过“文化史”是一个有趣的东西,因为“文化”是看不见的东西,所以要透过看的见的东西去展现。
什么是看的见的东西呢?老师没有说,只说“透过一粒沙去看到整个世界”的譬喻。他说:“我们都以为是我们眼见一个个的东西组成了世界,但其实不是。就佛教看来,不是一个个东西组成了世界,而是世界存在所以有沙存在。因此我们可以从一粒沙看到整个世界。这个道理还可以用庙宇建筑说-如果没有整个建筑,柱和梁原来只是树木。”他认为层层深入的历史叙事,可以把“一沙一世界”的道理展现出来。然后建议我去读读《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魔西与一神教》与《马丹.盖赫返乡记》,看看他们怎么样从一些实际的东西去分析出“整个世界”(或者说是“文化”)。
《小偷家族》让我想起老师的话与这些著作。它谈“家”,不单是过去是枝裕那些著名作品对“家人关系”的展现,且是对“家”一概念的思考;它谈“家”也不停在概念,而是透过这一个“家”里不同人角度,带出整个社会存在不同的问题(难以被发掘并正当处理的“家庭暴力”、“独居老人”、“逃家的青少年”以及在社会底层不受保障的打工族等)。
当然,电影仍是电影,没有像论文一样把前后关系全盘拖出,但《小偷家族》以不评判呈现社会边缘人物的生活,以同情但不煽情(还是有一点试图感动人,但点到为止,不至于过度)的镜头,将当今(日本)社会的现实揭露出来。因此,《小偷家族》里的“家”就像是我老师说的“沙”,因为“世界存在所以有沙(家)”,我们仔细地去看这一个“家”,我们看到的不单是“家”而是“整个世界(或者说是“文化”)”。
#是枝裕和电影的好看应该已经不用多说了
#角色的精彩应该也不用多说了
#虽然不是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部但应该也有前三了
#好吧应该没有人关心我的排名
#去看就对了
#手比爱心
【这里是我的乐园】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