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孩子读好学校有好学历,美琪妈妈与景辉爸爸每天努力工作赚钱,就希望儿女拥有跟自己不一样的未来;女儿巧艺在贵族私校维德读书,面对家境优渥的同学们天天吃好穿好不免感到羡慕与嫉妒,偶然机会下,巧艺发现学校圈养的孔雀竟会说话,孔雀跟巧艺说,只要用你身上一点点东西跟我交换,你的心愿就能达成;出于虚荣与贪婪,巧艺与孔雀达成交易,却也付出比预期更惨重的代价……
“你需要钱嘛,拿东西来跟我换就有了。很简单喔,一点点的你,一点点,只要一点点就够了。”
有著喜剧节奏而且不是微科幻的《孔雀》,终于不再让人看得那么沉重那么想挑毛病。《孔雀》即是与魔鬼交易的《浮士德》翻版,一开始魔鬼都会跟交易对象要求一点点东西作为交换,然后耐心等待贪婪与不懂收敛的人类一步步迈向无法逃脱的陷阱与泥沼。
一点点就够了。
天天买彩券求一个希望,一张彩券不贵,可是一整年累积下来,小钱也是大钱,这样值得或不值得?要求孩子牺牲几年时间追求课业的突出表现,压缩掉对体育音乐美术的兴趣,错过孩子吸收力最强的几年时间充塞大量考题知识,究竟值得或不值得?
“妈妈要祝你生日快乐喔,希望你成绩一直保持,以后要上台大。”
我们如何衡量事物的价值?成功了就说一切都值得,这是最好的正面教材,失败了就说傻,因为努力还不够。翻开报纸点开网路,大部份的文章与新闻报导都在讲成功的故事,贫困家庭出了满级分学生(众人欢呼)、台湾运动员在国外拿大奖(众人欢呼,高喊台湾之光);鲜少有人讲失败的故事,鲜少有人聚焦在付出很多热情但没有获致成功的小人物故事。
所以美琪很偏执,她的偏执不是自己生成的,她的偏执来自国中学历的她在职场上吃了鳖,认定没有好学历就可能会影响自己升迁机会的社会现状;所以景辉很偏执,一直一直买彩券,就想追求经济再好一点,家贫可是很容易会拖累下一代的发展;所以巧艺很偏执,一方面厌恶那些有钱学生(嘴上瞧不起富二代),一方面又努力让自己变得像那些同学一样(心里原来都是羡慕)。
电影里,孔雀说它会对每个经过笼子的人喊话,有人答应跟它交换条件有人拒绝跟它交换条件,没有交换的人全身而退,交换物件的人各有牺牲(孔雀成了镜子,折射出人的贪念),巧艺失去了美术技能、校长失去双腿、巧艺弟弟说他可以拿无用的数学头脑交换,“反正我数学这么差,交换了也没差”弟弟这么说、美琪用自己的一辈子(母亲自觉人生没有大成就,牺牲掉也不可惜)交换儿女的未来发展等,想来,如果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头可以实现愿望的生物存在,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模样?如果有一天孔雀说只要交出社会弱势群体给它,例如游民或是独居老人,它就能让中上阶层的人享有荣华富贵的生活,猜猜看,这个社会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反正,只要把“不需要的东西交换出去就好啦”!魔鬼最厉害的一点就是清楚知道人心底的欲望可以深不见底,尝到甜头的人,往往会很难煞车会想要一直交换下去。
《孔雀》的精彩,在于主角终于不再只限于妈妈,在于加害与受害者的界线变得模糊,每个人都是加害者,耳濡目染下学会自私,再用同样的态度去对付身边的人(掠夺弱势者的资源);每个人也都是受害者,压抑本性只为符合社会期待的模样,久而久之,遗忘了曾经想要与众不同的自己;《孔雀》最让人惊心的一幕,大概是学校要废除对学生们的种种限制,学生反而自动自发地呼吁:“如果学校不检查,我们就自己来!”,洗脑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没人管束也会自我约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在我心中的排序为:《猫的孩子》>《孔雀》>《茉莉的最后一天》>《妈妈的遥控器》,果然小康家庭的故事都比较有我的缘,哈;《孔雀》做对了几件事,一,让爸爸和儿子和同学和校长都有戏,所以不再只是个别角色或单一家庭的现象,而是群体社会的共同状态;二,妈妈虽然偏执,但她偏执的“情有可原”,前因后果有交代清楚,观众才能理解她的选择(包括逼迫儿女读明星学校或搬迁学区或最后的决定);三,影片偏喜剧调性,演员的表演也跟著放松不少,我尤其喜欢饰演妈妈的谢琼煖的演绎,很自然讨喜。
可惜《孔雀》依然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作品的共通缺点。《妈妈的遥控器》有不断重复的杯底娃娃画面,表现主角的内心压力,《孔雀》则有水中滴墨的画面,用颜料的渲染表现人物心境的不再单纯;偶尔表现主角脑袋内的情绪压力当然没问题,但出现频率多到一个程度后,就会给我一种:“这是在拖时间吗?”的观感。
最后,如果《孔雀》重头到尾都用喜剧的方式表现,以极度嘲讽的方式讲完整个故事,我应该会更喜欢这部作品吧。
【香功堂】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