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接近结尾时,当玛丽(Maj-Britt Nilsson饰演)在镜子前卸下那层厚厚的妆后,她看向镜中,是没有妆容的自己,她重拾属于自己的笑容了。
一切都明白了,我们重新看见那张微笑、有生气、年轻、稚嫩的脸庞,没想到是宛如纯真的少女再现,不再忧郁,不再强颜欢笑,而是真正地由感而发。
玛丽在度假小屋中因为闹钟而醒来,她将闹钟收在衣柜,看似生活中的笑料,却也隐含了一些东西:“她试图掩饰时间的到达”。
《夏日恋曲》是一部关于时间的电影,往后可以发现柏格曼电影拥有时间的母题,老年回忆年少,或试图了解年少时光,如:《野草莓》、《哭泣与耳语》等,而本片看似只是一段女主角、芭蕾舞者玛丽对一位情人的回忆,她经由一本突如其来的日记本想起过去那一段最美的时光,与名为亨利( Birger Malmsten饰演)的男子谈一场青春恋爱。
玛丽是个让人捉摸不定的女孩,只有在舞台上才能表现出自我,或是投注在舞蹈中,沉浸在与世隔绝的艺术活动中,所以一旦无法跳舞,玛丽就会变得不自在,魂不在身貌。
其他人的世界与她何干?
突然,玛丽收到了一个莫名包裹,里头有本日记,看见作者的名字顿时回想起过往,而今天《天鹅湖》的彩排不顺利,遭到中断,她才有了机会重返旧地。
那是过去的度假胜地,也是快乐回忆的所在,但现在却是冷清、枯萎、平淡、没有人烟。
心中所想的他,早已不在了。
而“他(亨利)”代表的是那年夏日的青春恋爱插曲(summer interlude),指涉的意义有很多,但可以明显看出其中一个意思是“少女时光”,无须忌讳的芳龄,而随著亨利的意外死亡,也结束了这段芳华,而请叔叔帮亨利的狗安乐死,虽然残忍,但直接了断,毫无悬念。玛丽便开始专注于舞蹈上头,不再谈情说爱,不再与同事娱乐聊天,除了舞台,她没有任何外务,而她也成为了首位舞伶,成了《天鹅湖》中的女主角,完全投入于舞蹈世界,而对于外界好像没有任何接触似的。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本片中出现的二元对立:舞蹈团中,配角小女孩与主角女人(玛丽),还有一位帮忙玛丽的老妇;再对比一下舞团中出现的守门人,他们是老的,不了解玛丽;再看看由Stig Olin扮演的舞蹈团的导演,他的出现也强调了“老化”、“伪装”、“老师”的事实。
而回到过去,进入夏日的那段插曲,亨利一家中,他那有胡子的阿姨跟牧师下棋,两位皆表现出老态、无法动弹,只能坐在那下棋,而阿姨则是被调侃成像一位死人;而玛丽有位对她有所执念的叔叔,即便做为妻子的阿姨在一旁也大胆对玛丽表达兴/性趣,他是个看似不太老的绅士,即便如此玛丽还是不会对他所有动念,但两人有暧昧情愫,说玛丽像年轻的亲生妈妈,玛丽也不讳与叔叔谈笑风生,引起亨利的醋劲。
玛丽与亨利的那段时光,其实两人甚么事情都没做,就是游泳玩水、谈情说爱、拥抱接吻,没有时间观念的他们漫无目的地享受这段看似长久却短暂的日子,直到玛丽积极、有目的性地抱佛脚练舞(再过几天就要排练),比较亨利的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只想恋爱,便可以察觉出两人的不同与分歧。
海水也成了一个重要的象征,海的自由、孕育生命,可以徜徉在其中,却伴随著危险、危机、不确定性,甚至冰冷,而亨利最后死于自信的跳水,摔在岩块上而死于海内。玛丽其实抗拒海洋,笔者印象中好像没有全身下水,只有穿著泳衣跟踏著海水、湖水,可能有不嗜水性(?),表现对生命的极自由与极限制的拉扯,反映出后来对于舞蹈事业的极端个性,所以亨利的死,如果玛丽成了同路人,也会陷入爱情的泥沼中,最后死亡。
而在投入极端的不自由中,玛丽老了,对爱情也无希望,自己成了化上浓妆在舞台上展翅的老天鹅。
反照他人的世界,玛丽所看见的,都是陈腐、无趣、与我何干,在舞团中,有人谈论代购、抱怨舞鞋不合尺寸,甚至她的记者男友的存在,但玛丽几乎失语,她自己倒成了最大的对比,过去的玛丽对上现在的玛丽。
成人世界,老去的脸孔将成为死亡,而老态成为她最大的恐惧,自己似乎透过工作抵抗老化的陈腐世界,却也因此成了如活尸般地行走动物,但她无法拒绝时间的存在,唯有将继续旋转的脚跟终将跨出那一步,才能解放与释怀。
正当活人继续生存,而自己终将老去,死亡的亨利终在土壤中变成尘土,无法成长的大体,虽然感伤,但玛丽可没死亡,她依旧有著生命与创造力,所以那本日记成了一种“活著”的象征,将日记传给现任男友,除了告诉他心事外,也将力量传出去。
经历这场旧地重游,玛丽释怀了,如同丑小鸭成长成白天鹅了。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