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看到德国现在的局势?我是犹太人,而你不是。”
1931年,柏林,纳粹党正兴起,来自英国的年轻男子布莱恩落脚柏林发展,他的新室友莎莉是喵喵酒店的歌舞女郎,经由莎莉帮忙,布莱恩成了英文教师,认识想要学习英文的商人弗里兹,以及家财万贯的富豪之女兰道尔;布莱恩受性格开朗外放的莎莉吸引,俩人自然而然地走在一块,同时,莎莉认识帅气男爵麦斯米伦,男爵时常邀约莎莉和布莱恩相聚狂欢,你爱我我爱他的三角关系,让爱情增添变数……。
完全不熟悉《酒店》故事,只知道电影拿过多项奥斯卡奖,带著看热闹有趣的歌舞片心情入场,看完后,有意外有惊喜;《酒店》跟我预期不同,它是歌舞片,但不像《秋水伊人》或《万花嬉春》等片,主角可能兴致一来,立刻引吭高歌,《酒店》的歌舞场面多发生在舞台上(只除了一场纳粹青年带领众人在户外餐厅高唱爱国歌曲),透过交叉剪接,让舞台上的歌曲呼应主角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大小事件,嘲讽金钱与爱情、真情与假意、军权与狂热、以及日益严重的歧视与排挤效应等。
《酒店》剧本头尾呼应,它始终有两条故事线同时进行,酒店主持人揭开影片序幕,高唱欢迎光临,同一时间,布莱恩抵达柏林,电影尾声,布莱恩离开柏林,酒店主持人唱著珍重再会,从电影最后一颗镜头设计,观众见证时代已然转变,旧世代告终,新势力即将席卷;想来,我们或可将《酒店》视为布莱恩的柏林游记,记录下他在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透过布莱恩与莎莉与男爵的三角关系、以及弗里兹与兰道尔的交往,看见人们受制于阶级(富人与穷人)、猜忌(他爱我还是我的钱)、身分(犹太人)、性向(同性/异性/双性恋)等外在与天生条件(无所不在的标签与界线),而产生差异性,使得爱情、友情、亲情、邻人之间的交往,都不再单纯。
《酒店》带给我许多惊喜,其一,歌曲与影像的高反差效果,舞台上唱著欢乐歌曲,舞台外的世界却上演著以希望为名(国家复兴)所进行的各种血腥暴力打压事件;其二,画面言简意赅,一个磨损的袖口,揭露阶级也揭露人的自卑自怜、一场三人共舞画面,流露暧昧与压抑与试探等复杂情绪、一幕纳粹青年的独唱到后来的大合唱以及布莱恩与房东太太等人针对犹太人问题的争论不休,都说明社会民心的逐渐转向。
(底下会提及关键剧情,请斟酌阅读)
其三,《酒店》对爱情多样性的讨论,比起现在很多电影都还大方不扭捏,片中,布莱恩跟莎莉发生争执,他对莎莉怒吼:“你这么喜欢,那你去跟麦斯米伦做爱好了!”,莎莉沉默一会说:“我已经做了”,布莱恩也沉默一会说:“我也做了”,《酒店》没有避谈同性(双性)恋情,甚且诉说多元成家的可能性(怀孕的莎莉与布莱恩的结合),但电影并未流于理想与梦幻,一边透过舞台上搬演人与猩猩的恋情,高唱(呼吁):“如果你们能看到我眼中的她/他,你们就能理解我!”的想望(不禁想起《水底情深》)、一边又从莎莉的最终选择,看见人们面对现实时,不得不的自私与无奈与妥协;我以为后来莎莉选择堕胎,不只是经济方面考量,更是对布莱恩的疼惜,希望他能获得更好的人生与更多的可能性(莎莉的乐观与外放与拜金,常常是拿来掩饰她的敏感、良善与在乎)。
《酒店》节奏欢快,剧情内容却颇沉重,包括性向的压抑、渴求父爱(被爱)的悲伤、群体的暴力等,我很喜欢弗里兹与兰道尔的爱情故事,弗里兹一开始接近兰道尔是想藉女方显赫家世挤身上流社会,两人交往一段时日后,弗里兹发现自己真心爱上兰道尔,然而兰道尔却怀疑弗里兹只是想吃软饭的小白脸而拒绝与对方深交,几经波折,他们总算确认彼此心意,又因为纳粹党崛起,即便是家财万贯的兰道尔,也可能因为她的犹太人身分瞬间失去一切,局势的转变,一下子翻转两人的社会地位;讽刺(幸运?)的是,弗里兹原来也是犹太人,由于德国社会排挤犹太族群,才让弗里兹刻意隐瞒他的真实身分,至此,横挡在弗里兹和兰道尔中间的界线全部消除,他们两人携手步入礼堂完成终身大事,从此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酒店》最后以明显占住大半银幕画面的纳粹标志收尾,不只暗示纳粹地位的改变(成了主流)、酒店的可能下场(言论审查),或许也暗示了弗里兹与兰道尔的可能下场(原来爱无法拯救一切)。
《酒店》当年在奥斯卡奖上风光横扫八项大奖,包括最佳女主角,Liza Minnelli的表演光芒万丈,应该说,她的角色太讨喜,演出太生动,演唱太动听,抢尽锋头、最佳男配角,Joel Grey贯穿全场,担任舞台表演引言人,唱的好演的逗,得奖同样实至名归、最佳导演,观赏电影前,想说:“怎么可能有人打败《教父》的Francis Ford Coppola,拿下最佳导演”,看完《酒店》后,觉得Bob Fosse拿奖一点都不侥幸!
【香功堂!!】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