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受邀请去看即将上映的新片《高压行动》,整部片可以说是毫无冷场,从第1秒就一直紧张到最后1秒,尽管我地理历史不是很好,讲到以阿冲突、黎巴嫩内战,在电影院里面听得雾煞煞,仍然可以很享受这部电影紧凑的节奏。
整个故事大概是在说明主角梅森是个谈判大王,在贝鲁特担任大使时,恐怖攻击夺走了他的妻子和他领养的中东孩子柯林,就此消沉了10年。后来,昔日和他共同在中东斡旋的好友卡尔被抓走,于是他开始展开一段拯救喀尔的过程。
(以下有雷)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所以复杂而刺激的烧脑推理,就交给专业的各位来了,这篇文章我想要谈谈下面这几个和这部电影有关的主题——
创伤后症候群
空虚感和自我实现
什么样的人会成为恐怖份子?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影片一开始主角梅森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他的妻子、他领养的孩子、他在贝鲁特大使馆的事业和所有的人脉和朋友,感觉上就像是地板上的地毯被整个抽起来,跌了一个大跤!
想像一下,如果你最爱的人、如果你的生活全部崩塌了,那时候的你会变成什么样子?
有些人在亲人过世之后,会有明显的创伤后症候群的症状;有些士兵在战争归来之后,目睹战场上面的凄惨死状、同袍战友没能够一起回来,也会有 同样的状况出现。有些人会无预警地掉泪、失去一部分的记忆、难以入眠等等,梅森用来应对这一切的方式是“酗酒”。他身上一定要携带一个铁罐的酒瓶,早餐的咖啡或茶里面都要加上酒,即使已经过了10年,这些影像在他脑海里面仍然历历在目,他需要用许多的酒精(波本威士忌或者是伏特加),才能够压抑这些感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对我来说,那可能是一种复杂的空虚感。
空虚感与自我实现
其实这段是我走出电影院,脑袋里面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也是让这部电影跟其他同样的类型电影不太一样的地方。前阵子我去听一个电影分析的讲座,主讲的老师谈到一个有趣的概念,就是所有的电影都有一个表故事和里故事,而通常里故事,藏著更有趣味的精彩,例如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
表故事:透过高超的谈判手腕,深入战乱地区,营救昔日战友的故事。有点像是推理、策略加上英雄式的类型电影,有点《瞒天过海》加上《神鬼认证》的fu。
里故事:一个落寞的英雄,失去了所有,接受了秘密的邀请,离开原先安逸却又毫无生机的世界,路上遇到了同伴、转折、种种危机,最后在这个深渊里面,拯救了同伴,也拯救了空虚的自己。
好der,那么这里要来谈什么是“空虚感”。对于空虚感的描述有非常多种,我自己特别喜欢其中一种定义:空虚感其实并不是完全没有感觉,而是内在有太多的感觉互相矛盾、打架、不清楚,最后陷入一种无意义的、盲目的感受。我们透过感到空虚、透过麻痹自己的感觉,终于可以不用去注意在这些“麻醉药”底下的那些暗涛汹涌的情绪。
解释“空虚感”和这个故事的关联之前,这里想要先问你一个问题:
什么时候你会愿意放下你手上的生活,离开你熟悉的世界,深入危险的地方,拿自己的命去赌呢?
对我来说,只有一种时候你会做这件事情——就是你觉得自己现在活著,和死去没什么两样的时候。这样寂寥而空虚的感觉实在是难以再忍受了,于是你甘愿冒著生命危险,去换来一种“内在的重生”。梅森也是这样,所以与其说他是为了他好友卡尔踏上这个旅程,不如说,他是为了他自己。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整个过程里面,虽然危机重重,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梅森其实很享受其中,毕竟这就是他当年的老本行啊!每一次的谈判、斡旋,他都如鱼得水,得来应手,当然也有一些非常困难的挑战(例如要在时限之内找到柯林的哥哥)。
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实梅森一直以来都太坚强了,因为要佯装坚强,才能够不垮掉。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他的同伙要他休息个几年,他都打死不要,因为他只要一停下来,就会感觉到悲伤。可是这个招数到后来就不够用了,太过阳刚、坚强的自己,即将弹尽援绝,江郎才尽。这时候就要仰赖阴性的、柔性的力量。
当梅森从柯林那边回来,犹豫著要不要再继续酗酒的时候,珊蒂即时出现,开始合作。不过过光是靠珊蒂也不行,还是需要梅森的力量,例如冲过检查哨、或者是最后要下去交易的时候,珊蒂都相当犹豫,这时梅森阳刚勇敢的角色刚好派上用场。两个人一阴一阳,一刚一柔,最后才能够合作把柯林他哥哥送到交易的现场,成功救出卡尔。
发现了吗?其实整个故事,就是一个自性化的历程(individualization)。好啦讲自性化的历程那有点太玄了,另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心理学名词叫做“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我认为自我实现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去面临“最适当的挑战”(optimal challenge),并从中成长。这有点像是打游戏破关,一开始的困境不可以太艰难,但也不能够太简单,最好是高出他的谈判能力一点点,执行起来才会爽。在进行这个任务的过程当中,不只是卡尔、珊蒂、美国被拯救了,梅森自己也从这次的冒险当中“长大了”。
他那个空虚的、落寞的、不被重用的、活在过去阴影当中的自己,在这次执行任务之后死去了,然后用一个新的面貌重生。
怎么样的人会成为恐怖份子
好拉老实说我对恐怖份子没有研究,应该很难知道“变成恐怖份子”的原因,毕竟这当中可能还牵扯到很多的国族情节。不过,电影里面倒是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趣,或许可以探讨柯林怎么会踏上这条路。在10年后柯林与领养过他的梅森重逢,他说:“在10年前你们逃走的那一天晚上我不是恐怖份子,至少那天晚上我不是。我是隔天早上才开始变成恐怖份子的。”
怎么样的人会杀人犯罪放火呢?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犯罪通常牵涉到三个重要的因子(P、E、S),分别是:
人格(Personality)
这里虽然是用“人格”这个词,不过泛指当事人的个性、先天的气质、以及大脑组成和基因等等。犯罪就已经是先天还是后天的?这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不过有些研究者相信,先天的因素还是占很大的比例,例如犯下严重刑案的人,大脑的灰白质比例、前额叶不同区块的活动量、边缘系统的敏感度,都会和一般没有犯罪的人有些不同。所以或许有一种可能是,柯林身上本来就流著犯罪者的血液和基因。
环境(Environment )
我有一个朋友在做司法鉴定,最近做了一款好笑的贴纸叫做“此人已经没有教化可能性”。既然有这张贴纸,就表示人其实是有可能透过后天的学习来调整自己行为的,基因不会决定一切。这就是环境的影响力,一般来说,在衣食无虞的家庭里面长大的孩子,青少年犯罪的情况会比较少,但如果生活条件差、多方匮乏的孩子,每一百个人当中就会有一到两个人有犯罪的情况。柯林早期被领养的生活的确是吃好住好穿好,夜夜笙歌,当然不需要去做这样的事情。但当他加入他哥哥的组织,每天过著颠沛流离的生活,那可能又是另外一种“训练跟学习”了。
情境(Situation)
如果你已经酗酒多年,最近开始尝试解戒,当你进入一个有酒的房间,跟一个完全没有酒的房内,你觉得进到哪一个房子里面,你比较容易破功?答案是有酒的房子。所谓情境的影响力。与前面的环境有所不同的是,环境讲的是比较大的环境、或者是早期的一些生活经验,也就是家庭、成年前期的教育对你的塑造和影响。情境则是比较偏向犯罪当时的状况,桌上有没有枪、那天的天气、犯案地点离警察局多远等等。所以,柯林之所以会变成恐怖份子,或许重要的情境影响力是“他哥哥被抓走了”。
结语:在颠沛流离里重生
好啦讲了那么多,这部电影到底值不值得去看?如果你对于历史有不错的了解,或者是习惯推理烧脑的人,非常推荐去瞧瞧;如果你是完全不懂这个系列的人,趣味性可能会降低一些,不过不至于看不懂。我自己的话,一开始以为是个爽片而已,甚至在离开放映厅的时候,都没有想要写这篇文章,但当我走到停车场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悲从中来的感觉,眼泪突然掉了下来,那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自己身上也有梅森的影子——佯装坚强、不停忙碌,只是为了掩盖某一种创伤,但是夜阑人静的时候,还是会觉得空虚、还是需要靠一些成瘾行为,来排解和压抑这些感觉。
如果你和我和梅森一样,正面临心理上的颠沛流离,那么这部电影的“里故事”,或许能够带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勇气。
【心灵酒吧】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