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电所发的影人追思纪念文章中,我觉得以《大家来我家》编剧兼串演广播名嘴的葛里森凯洛(Garrison
Keillor)对他的总结意见最传神,也最精准,凯洛说:“在拍片现场最能看得出他对电影的爱!”他形容:“阿特曼超爱拍电影的,他喜爱拍片现场的混乱,以及工作人员和演员之间的互动交际─他最推崇演员了─他也很能享受剪辑的过程,他尤其爱和不同人的一起坐在试片室里一遍又一遍地看著电影。他不在乎电影赚赔,他也不排斥做行销宣传,他只觉得能有拍片的时候,自己好像在天堂!”
《谜雾庄园》的英国作家朱利安.法洛(Julian Fellowes),也说了一句让人回味再三的话:“他是真心、诚挚对待演员,许多导演说他们爱演员,都是违心之谈,但他却是真心爱演员。”
在好莱坞制片人的眼中,阿特曼算不上是摇钱树,五十五年的从影人生中,他执导过八十六部电影,只有少部份是赚钱的片子,绝大多数都是不卖钱的非主流作品,也因此虽然五度获奥斯卡提名,但从未获奖,直到2006年才获得了终身成就奖,这个奖清楚标识了他特立独行,不受主流制片人欢迎的残酷事实,但是从1980年代之后,他只要登高一呼,就有无数知名影星愿意不计酬劳,参演他的作品,这和他尊重演员的心态有绝对关系。
阿特曼生前曾经在法国知名的“正片(Positif)”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演员是作者”的名字,透露了演员为何乐意与他合作的秘密。
他说很多导演都相信“剧本”是电影最重要的元素,演员都要根据剧本上的指示和脉络去演出,不能够自由发挥,在“作者论”的概念中,导演理所当然是作者,但是演员却被多数人认定为只是“肉身诠释家”,而非自力创新的“作者”,这种成见对演员不只是昧于现实的糟踏,更是低估了演员的实力,他最爱举的例子就是:“不管《阿拉丁(Aladdin)》的剧本写得多好,动画画得多好,如果不是罗宾.威廉斯(Robin Williams)生龙活虎的配音,电影会这么好看吗?他对《阿拉丁》的贡献是导演、编剧和动画家都做不到的。”
他强调:“做演员的确很光彩,也有各种奖项给予肯定,但是演员对于一部电影的贡献却是被人忽略和低估的。一位好演员绝对称得上是艺术家和创造者。”
阿特曼认为导演和演员的关系就像是拳击场上的教练和拳击手,“上场打拳的是演员,挨打的也是他,流血流汗的都是他,我只能在旁边指导,鬼吼鬼叫。”导演叫得再大声,选手打不好也没用,他就是因为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他会根据演员的外型和人格特质来决定他是否符合剧本的要求来演出角色,但是到了拍片现场时,他反而会要求已经熟读剧本的演员,临场时能提出不同的想法,来丰富角色和戏。“我越是对演员有信心,我就越会鼓励他去创作。”因为他相信照著剧本或指南去表演,是死戏,戏要活,要有生命力就要去创造,创造才符合人生的真理:“不管我们事先准备得多齐全,事到临头都还是靠即兴爆发来因应的。”
这个概念在伟大的表演艺术家身上看得最清楚,钢琴家、舞蹈家或舞台剧演员谁不是如此仰靠最后的临场爆发力呢?
例如,《云裳风暴》中,提姆.罗宾斯(Tim Robbins)和茱莉亚.罗勃兹(Julia Roberts)有热恋对手戏,提姆饰演的是一位体育记者,他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他觉得光是这样还不够,应该还有一些习惯癖性来衬显这样一位角色,于是他替自己加配了一根雪笳。不管你抽不抽烟,雪笳烟的气味带有强烈侵略性格的,一般人很难容忍或闪躲,但是这样的人物性格却在雪笳的配搭下,造成了强烈的印记,偏偏,茱莉亚却很难容忍有人在现场抽雪笳,脸上就会自然显现讨厌的神色,导致提姆只能站到走廊上和茱莉亚对话,台词还是一样的,但是演员的互动不一样了,真实情绪配合一个随身道具的设计,呈现了强烈的临场生命力。
也因此,这位少年时期最爱泡在堪萨斯市的爵士酒吧中,当兵时还开过轰炸机的大导演,最喜欢拍片前和演员聊天,听他们说说自己的小故事,听他们分析自己对剧中人物的分析与体会,这些谈话内容很多时候都会改写了原定的剧本,因为角色透过演员的互动就越更有血有肉了,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大牌演员都愿意和大师一起合作的原因,阿特曼晚期的作品都是大堆头演员的群戏,因为阿特曼坦承他很依靠演员,一旦他们身上有创意火花涌现,就会有人呼应,彼此之间就会出现化学变化,奇妙的生命力就会出现了。
所以呢,阿特曼强调演员绝对不只是剧本的诠释家而已,他们才是真正的作者。有这样的伯乐,演员还不争著做千里马吗?
【蓝色电影梦】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