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极其普通、平凡长相、一般工作、家庭中下、孤独寂寞的人,喜欢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电影、甜食、独处,写一些影评、乐评甚至小说和剧本,有暗恋和幻想的情人,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才华……一个大雪天的深夜,年迈的他独自完成了清扫工作,疲惫的他坐在冰冷的车里脑子里的一切开始混淆(经历的、虚构的、记忆的、想象的)时间开始堆积折叠重构,不久之后一个赤裸身体的胖老男人冰冷的尸体在皮卡车里被发现,最为恐怖的是豆瓣友邻们这电影拍的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静止不动,时间像冷风一样穿过我们,穿过父母的过去和未来,穿过书海和无数个跳跃的名字。被记起的和被遗忘的,年轻和衰老,对自我的接受和排斥,要离开的女人和要留下的男人。无意义的喃喃自语被碾得细碎,一切消融后只剩下风。
看到Jake家客厅里挂着菲德烈希的《海滨孤僧》,画中的海雾变成了片中的大雪。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引用这幅画阐释西洋画家和中国画家都怀有对无尽空间的热爱,而他所说的中国画中“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其实具有普适性,王维的“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和Jake心中的这场雪又有何不同。
Maybe pretty people suffer too, I don’t know
已删
短评有剧透!!!一秒都不想快进,看得是又舒服又惊悚。女主和男主半夜坐车去件家长,路上聊了差不多半小时,氛围铺垫得太稳了。到男方家之后情节开始失控,情节开始超现实走向。看得我一愣一愣的。回程路上去买冰激凌,那段把我吓得头皮发麻。到了男主学校,开始“闪灵”场景再现,也吓得不轻。太美滋滋了。不知道这片子能不能火起来。根据零星线索,整部剧我猜是老头子临死前的失常记忆。
你一生的故事,也是我的。未曾足够厚重,见证如此汹涌。一位老者在回忆中的重温与弥补,然过去的推演只得自己一人的歇斯底里和徒劳承受。驻足在这一天,经历时间风雪,洞穿的是岁月中貌合神离的缘由与情投意合的执拗。查理考夫曼的颅内脑波,起伏中是对人类的悲悯呓语,为何会相遇,又为何会分离,为何要开始,又为何要结束。或许一切从未发生,或许一切已成旧梦。
查理考夫曼的又一部极丧致郁之作,充满对衰老与无伴的惶恐无奈。疾风暴雪里的无尽行车,漫漫寒夜中空寂无人的校园走廊,凄凉孤冷,无所依凭。正当致命的孤独侵袭之时,清洁工老者幻想中的双人舞场面将我抽离出此前的影片氛围,还有其后的演讲+歌剧,这种前后割裂的间离虽然有趣,但还是多少减损了整体观感。杰西巴克利演得太好了。自如似梦的叙事+多类型混融+多影片嵌入。车内关于人生哲学的散漫话唠令人想及[半梦半醒的人生];谈论+搬演[受影响的女人];诡异农庄与休里斯&科莱特饰演的男友父母很[遗传厄运];尴尬的餐桌谈话,不同年龄段的父母交替登场,时空错乱感似[暖暖内含光];虚幻角色与现实情境的关联契如[穆赫兰道];杰西普莱蒙神似霍夫曼,再配上衰老而绝望的主题,分分钟穿越回[纽约提喻法];收尾之前则同质于[生死停留]。(8.8/10)
4.5,2020十佳。诺兰和考夫曼都拍了关于“时间”的作品,有意思的是:诺兰想拍007,信条有类似的地方,考夫曼之前准备了一个歌舞片(考夫曼说这是自己最后一部导演作品,所以那部作品应该夭折了),这部就运用到了歌舞的成分,二位某种意义都圆梦了。整部电影就像是寒风吹打在脸上,前面像是女主对于人生的种种困惑的具象化(大段的车内戏还以为在看阿巴斯),尴尬又有些诡异的氛围,到学校以后把前面的全部串了起来,虽然没理的太通,但是感官上很完美,考夫曼的剧本不得不服;摄影相当好,之前就喜欢这个摄影师的风格,这次在女主家访的时刻呈现的相当不错,摄影艺术与氛围、角色心理的高度配合;声音设计很棒,尤其是遭受《信条》音效对耳朵的一顿轰炸以后,你才更明白好的音效不仅仅是完美的模拟(信条),它还可以很有层次,很有氛围。
很2020,很让人无力的一部电影。用电影各类元素杂糅和剧作上的非线性来试图模拟人思维的抽象性和时间流逝的诡谲多变,貌似是考夫曼喜欢探讨的东西。电影前半在台词的尴尬,对话的停顿甚至于演员的结巴上制造出一种显著的观影不流畅感,造成了一种同主人公一样的想要“结束一切”的强烈欲望。时间仿佛像出现量子纠缠,岳父岳母的衰老病倒都全部眼前摊开。影片中提及的电影,音乐,自杀的作家,不健康的感情,父母,青春,歌剧,人和他们的故事,一切都会结束,而且这还由不得你来决定,甚至结束后还会被重新定义。我思故我在,思维的无限性可能或许是人最终极的自由了。
乡村提喻法?
这踏马才叫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
如何消解影片开场出现的“库里肖夫效应”?在考夫曼这里,答案是作为虚拟的脑—影像,在他者的相遇之中发现他者的不存在,从而使得主客二分的正/反打失效,正如同女主在地下室看到的转动的洗衣机,主体朝向“物”的运动,却最终树状地纳入另一主体之中,在《我想结束这一切》中,只有令人窒息的车内视角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体空间,作为大脑或作为棺材。它是静止的,或者说除却前景中向后飘散的雪花外,无法意识到它的运动,如同古典好莱坞车内视角的背景板。而在车外的空间则是被反复吸入被虚拟掌控的回忆黑洞,随着“主体”的侵入,潜能以被赋予方向的方式实体化,最终积增强度,直至最终反锁的车门——无法回归的实体大脑。这样,有着一些美式悬疑外壳的《我》可以首先被理解为戈达尔式的自我呓语,最终却呈现为音乐剧版本的《野草莓》。
3.5;临终之眼目睹时间流在万古长河中瞬息万变,生生死死的无数片段齐齐在脑内平行闪回,谁不像他们一样惧怕老,惧怕爱,更惧怕回首一生时的空白无措,庸碌茫然的加速一生,在不同时间维度的脑花幻象璀璨瞬间,我只想结束这一切,如果一开始就明白将会有这样的开始或结局。
显然更贴合小说文本,高度浓缩的时间计量单位之内,意识怎样穿梭漫游于过往未来,大宅内的调度与转场相当惊人——我们是怎样一眼望到无望的耄耋时期,怎样无穷后悔于犯下的桩桩件件,无法和解,无法前进;时间像是从亘古吹来的冷风,穿透过我们的物理形体,穿透过已经发生的和未曾发生的。一想到这些,就仿佛已活过一辈子,这是你的记忆碎片,这是你平平无奇的一生故事。
多年不见,考夫曼真的是越来越晦涩(还各种吊书袋)了,但每次剖开他的大脑给我们看,都依然是那么的丧与孤独。杰西普莱蒙显然是照着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去的。泽米吉斯和《美丽心灵》风评被害(误
不是简单的反类型,并非以推翻观众的预期生成反作用力,而是让类型元素自行瓦解,如蜕壳一般逐渐显露出故事内核最剔透的部分。被风雪围绕的小屋像是被遗弃的魔盒,盛放着温暖的火炉、洁净的睡衣与诱人的甜品,却还是散发出挥之不去的死寂。尤喜欢漫长的对话间隙突如其来的沉默,时间因摄影机的钝感凝固,又因剪辑加速快转,恰如一生被定格的不堪与被忘却的平庸。汽车是他的另一个小屋,坐在车里就可以假装一直在路上,假装即将回到那个他永远到不了的家,迎接那些并不存在的工作,并不存在的爱情,与明日永远不会升起的太阳。
吟诵《骨狗》一诗绝望归家,狂犬病毒对神经末梢之侵害只是为了自身繁衍,正如烂片需要在观众脑中生根蔓延,于是不停甩毛的吉米名字刻在书架的骨灰盎上;跟随雪糕镇女皇努力憧憬肥皂剧般教学楼歌舞人生,终究活成了残酷农场中肚子掉蛆之猪;你是我存在的理由,你却并不存在,就像宇宙中不存在客观的颜色,只是电磁波对人脑触发的生理反应……悲伤之极,孤独至死,Charlie Kaufman did it again
雾草。竟然又可以了。无论是怎样的老梗,到他手里都再次灵气熠熠。但最后一部分还蛮不喜欢的。剩下的看得太伤感了,不想说啥。(四个主要角色有三个演过剧版Fargo,此片氛围也有点Fargo)
雪天里跟杰西普莱蒙开了二十分钟车,又和托妮科莱特在一个房子里吃了二十分钟饭。然后发生了奇怪事情。就像让罗伯特帕丁森在信条里念叨Twilight——演员自身出演经历的Production Value,杰西普莱蒙显然是为了让人想起美剧冰血暴,而托妮科莱特显然是为了让人联系到遗传厄运。奇怪的事虽然可以用酒后产生的视觉化通感来解释,但它们只是幻觉中的幻觉,剧中剧,然后,另外三十分钟的林奇穆赫兰道式暗夜行路——中途车子停在了冰淇凌店,就像闪灵中的黑人主厨千里迢迢赶往救场的中途停靠——最后,车停在了空荡荡只得一年老清洁工的学校外。老年扫地僧在前述的作为主体的幻觉中闪现,现在终于现出原型。但他仍陷在幻觉中。载歌载舞着,退出幻想,回到现实,来到了他的退休仪式上……抑或,被死亡埋在了一座车型雪坟中。
考夫曼新作《我想结束这一切》的重点最终落脚在一个“想”字上。它提示你“结束”这种已完成状态一直没有驶出男女主人公依靠想象构筑的艺术王国,进而来到现实世界。女主一直隐忍退缩的原因显然是因为自己在爱情中患得患失的心理和在对这段关系的价值判断上缺乏主见。男主也是一样,在被父母的价值尺度评判一番后,他也意识到了自己从未逃离父母的掌控。艺术家在艺术上作出让步就会让自我变得优柔寡断,而且极有可能走入不可预知的恐怖怪圈。事实上,这种荒诞氛围一直处于蔓延和扩散的状态。影片一直在强调两性关系的紧张感和在当下时空里的不可逃脱性。如果诺兰的《信条》是因艺术的功能性而放弃了时间性,那么考夫曼则是运用艺术的无用性最终唤回了两性关系短暂而永恒的共舞。假设这是考夫曼的最后一部作品,那么他对未来的预判是冰冷、黑暗和已知的。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