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趣的就是小女儿的那些东北台词了:姥姥你这么说你丈夫合适吗、周叔叔你这马屁拍的都可以做教科书了、啥是性侵啊、你快走吧你俩八字不合、你别跟我犟了、我喝过你的牛奶吗、我是从你的前屁股出来还是后屁股出来的、黢黑的…哈哈哈。两代母与女的暗涌,春潮从来不会平静。
纪念第一次在电影院看郝蕾。
7分。有尬的地方,也有很妙的地方,但整体还是喜欢的。讲母女关系,却又远不仅是讲母女关系,这就有意思了。剧中角色提到了婚姻关系缺与补的方式,其实同样可以替换成家庭和亲情关系。这种相爱相杀式的爱着又恨着,彼此依赖、控制,相互影响又彼此折磨,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亲情或爱情关系。郝蕾有那么几场戏挺好的。杨荔钠有几场的执导也很棒,比如饭桌争吵一场。最后的潮水有点厉害。
“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
你和世界的关系,决定你和自己的关系。
看完《春潮》,思潮一直没因电影结束而停止,而是如结尾泛起涟漪。
影片中每个人都在痛,也都在试着止痛,但痛到最后,或许自己都不知道,母女俩是在彼此抗争,还是和命运在抗争,或是和自己的抗争。
影片多处出现水,水是生命,水是源泉,水是女人,女人是水。
等影片上映后,推荐大家都带着各自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一起去对话这部作品,或许能让你更了解母亲和自己。
2019上影节主竞赛/最佳摄影→第三届山一女性影展开幕片。故事发生在长春,但是没怎么去找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叙事套路,但令人惊奇地把死缠烂打的母女关系与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做了一个细思恐极的类比(颇有平地起高楼之感!),有这个“后社会主义”的主题(其实有点概念先行)就基本可以忽略片中的不少问题了……郝蕾的表演十分出色,不过引以为傲的那段十分钟旁白是有点过了,加之片中很多地方该虚的做得太实,显得是有点笨重了。
开篇误以为是个嘉年华式的现实主义女性叙事,但显然杨荔娜另辟蹊径书写了另一种既当下更历史,既现实又隐喻,堪称决绝的勇气之作。如此才华、立场、聪慧兼具的女作者甚至比绝大多数所谓行业中坚都更具魄力。
一个女导演赤诚袒露的倾诉,水下的冰山即将崩塌,但海面依然风平浪静。一家人大半辈子的折磨在克制浓缩的情境中被一点点连皮带肉的撕扯开来,母亲的尖刻言语是她仅剩的武器,女儿用沉默与幻想消解抵抗,却依然在挤压与被挤压的循环中自我损耗。好在还有孩子,她是剩余百分之五十能量的来源,是托起冰山的唯一希望。
旧时代怨妇、丧文艺女中年、段子手小机灵。很好地描绘了不同年代产生的代际鸿沟,群戏精彩。春潮,柔情史,血观音,我蛮理解这种微妙的爱恨交加的母女关系,但跟一些朋友聊他们理解不了。金老师演得太好,曲隽希东北腔很逗,郝蕾真女神。郝蕾十多分钟的独白是写得太书面太刻意了,整段拿掉对影片会是质的提升,抓仙人球不比傻独白高级多了?金燕玲那段就好多了。祝愿金老师身体早日康复。
3.5,最后一段郝蕾独白太减分了,感觉像在报阅读理解标准答案。但是这部电影有自己复杂和深层的地方,母亲寻找佛教救赎的同时,女儿也在寻找同样的宗教式庇护所(桌子上西蒙娜薇依的照片);集体生活对个人精神层面造成的干扰介入;把海峡两岸关系映射到母女架构下,不展示是非对错,只展示对家国精神的不同理解如何扭曲分道扬镳的过程。女主逃遁到了浪漫的声音里(搞音乐的男人、大海声音的录音),或许这就是导演提出的解决沟通方案之一。“水”贯穿全程(tw按摩师也提到了很多河流的名词),暗示着“流通”,代表的是意愿跨越障碍的希望(婉婷愿意放弃形式上的词语,和崔英子通过歌舞沟通)。
一个作者电影还在拿类型片的那套来评价其实挺没意思的。人物关系之间捕捉得到位,隐喻做得也挺好。缺憾可能是那场独白,郝蕾念得也不算好,还在明明的状态里,但是这场戏又需要,毕竟她的角色在大部分时间里沉默。结尾潮水涌动拍得也挺差,我在某个点上觉得应该用女孩来月经了作为收尾……
本来没打算看,但看朋友说这部电影“每个细节都是合法的,却构成整体的否定,不过分地说,是在举行葬礼”,感觉不得不看一下。——“举行葬礼”可能还是有点过分,但至少花圈是摆出来了。母亲与祖国的对比处理得太自然、贴切,关键是能不违和地躲过那么多双眼睛。梦境和结尾的水流也是神来之笔。应该说,除了结尾那段独白,这部电影已经达到了杨德昌或锡兰的平均水准,只是我们不习惯赞美那些离我们太近的天才。
在隐喻尤其是政治隐喻的意义上(女性与今天的权力实在是太互文了),我越来越能理解那些被许多人认为极端的创作者。并且倾向于把他们在具体手法上的省略与过度、不合时宜、太多的自我,理解为他们呼吸到的空气,那里面也有一层惊人的准确。
一直到女主在母亲病榻的独白发生之前都很喜欢,拍得美而克制,独白直白生硬且突兀,把之前迷宫般的铺垫和仅存的想象留白完全给破坏掉了,蛮无语。出来听到大家都在吐槽那一段,说还以为在看恋爱的犀牛,有点好笑。
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郝蕾怎么那么美,结果放映结束郝蕾从第一排站了起来啊啊啊啊啊。电影海报有点像血观音,但是主题不太一样,一直在想我跟我妈的关系,也在想我和我猫儿子。甚至竟然有点想有个人类叫我妈妈
少有的全女性电影。三个主角都很出彩。反讽形成批判性。喜欢结尾郝蕾的独白,但潮水流得太具象了一些。
复合了意识形态、性以及女性身份等等话题。探讨生活,而不急着得出结论。虽然有些场面表演显得尴尬,但总体已然难得。
姥姥:秩序控制者、性压抑、我爱祖国代言人。母亲:秩序挑战者、性奔放、良心记者。小孩儿:聪明的调节者、未知属性。
建波(中年yuhong)应该是豆瓣的老用户代表:尼采、西蒙娜薇依、写作、音乐、昆德拉、性、权利、反抗
新中国成立后的张爱玲故事。过于真实了。这样的中国家庭成千上万。金燕玲的发型都和我妈一模一样。
三代女性的爱与恨在同一个屋檐下几乎如潮般控不住,两次水漫,从节制的快意,终究转成无需节制的畅达。过程的波澜,现实也好,迷离也好,都是些不止于家庭关系的惊惶。映后导演杨荔钠说电影有公共经验,会引起共鸣。大胆的地方在于,家庭的战争之外,是不同代际固有观念的形成。特别是姥姥,经受过那个年代的变异,然后在这个年代歌颂,经历过迫害,却不只是自断经脉,而且培育了更大的迫害,这就不只是思想、视野的局限了。非常喜欢饭桌戏,周先生赞叹媒体人批判的良心,姥姥直接说出了最苍白、最诡辩、最悚然的恩惠论。电影最可怕也最可敬的,正是这里。金燕玲和郝蕾何尝需要有半分担心过呢,难得能找到一个水灵的小孩来演个机灵鬼。@上影节。见完郭晓东和娄烨后,终于凑齐郝蕾,不枉我跑断了超喜欢的拖鞋。
渐渐地,我才知道,“妈妈爱你”,“妈妈都是为你好”等等对于很多中国孩子来说不只是半真半假的话语,还是一种绑架,一种威逼,甚至成了一种洗脑般的体系。
其实她们很多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这些话是不是在安慰自己。
一股春潮融化了多年的冰,流进梦里,流进每个相关人的现实里。处处水的意向:弄坏水管赶走外人、与情人洗澡、哭的时候把水龙头大开、小女儿最后来到河里,如同回到子宫“你在我肚子里……淘气啊”,她就是那么淘气。影片的情感动机是非常合理的,真实父亲形象的罗生门,妈妈被时代迫害却不自知,将恨转嫁给女儿和丈夫;郝蕾用让自己苦、让母亲的诅咒应验的方式惩罚母亲。埋下佛在冬天开了花,吃男人的葡萄把种子种下,她的生育愿望本能而美好。最后一段郝蕾独白时,你没有注意到呼吸机已经不响了吗?那不是普通的夜晚,是她对她最后的审判。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