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这种水准的战争片 看10部和看1部感觉是一样的

《拆弹部队》:这种水准的战争片 看10部和看1部感觉是一样的

毕格罗的眼中,卡梅隆恐怕和那个拆弹手没什么两样,他就剩下一种玩具了:拍电影烧钱。卡梅隆拍《铁达尼号》九死一生,他自己都以为不敢再这么干了,结果又弄出个《阿凡达》。《拆弹部队》的结尾说的不是别人,是前夫卡梅隆,这个冷酷的狂人抛下家庭,又回来了。他的借口是:观众像孩子一样需要他。
不乏精彩场面和震撼冲击力,但终归还是美国人用来自恋的。
这部电影让我的眼泪喷了出来,没错,你说对了,就是那个爆炸的人弹。再有就是漫天的火光,人们的不安与哭泣,着实呈现了一片人间地狱。在地狱中,每个人都在面对着自己的恶果,有的人只是痛苦,但受够了痛苦的人会反思。
因此记住了一个男人的名字——Jeremy Renner
《鹰眼与猎鹰》独立电影。
两个大牌在里面当了炮灰…
不知道是不是那段时间做久了新华社战地记者的专访,我看到毕格罗的每一帧画面都如同当时在看素材一般的感同身受,这种充斥着真实和震撼的影像,早已超过了它的载体-电影本身。PS:爱死JR,现在他竟然这么火了。
真实的虚构,平静的残酷。
剪辑教科书
“无论如何,通过那些真真切切得到的东西,才是你的最爱” 这部电影能真切的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痛感和毁灭…不知道奥斯卡大叔是不是越来越怜香惜玉了?最近几年总喜欢送一些小片叱咤颁奖季,不由得让人怀念上世纪末专属于《阿甘》《勇敢的心》《泰坦尼克》的奥斯卡大片时代。那些经典,今天还会重现吗?
电影对男主角JAMES的刻画从旁观者的主观视角渐变至深入其内心世界,整个过程不着痕迹毫不做作。很少配乐,却用战机声防空警报声等制造紧绷情绪。男主角的表演很棒。电影的摄影和剪辑也很出色。但个人觉得不值目前申奥的“大热”地位。
客串都得一场就死
有如身临其境去窥视、感悟人类的善恶,那种真实感、厚重感和悲凉感的重重叠加,并非技术和手段能造就,Kathryn Bigelow特有的感性意识在其凛冽的拍摄手法下相互融合,造就奥斯卡大局最有力的炸弹
国家大棒挥舞,士兵提着脑袋干。写实又紧张
我一直在等这部片子的高潮。到了结尾我发现不是是沙漠里那场惊心动魄的小规模枪战,不是那个小孩子被做成了人体炸弹,不是最后那个惊心动魄的拆弹情节,而是最后在车里,他流着泪缓缓说话的那一段。虽然主旋律充斥着整部影片,虽然情节漏洞百出,但是我还是给它高分,因为军人里最平常的人性。
很喜欢Jams面对炸弹从容不迫与面对麦片手足无措的反差,抛开立场来讲,这部片子很赞。可作为战争发起国,炸弹是用来对付侵略者的,侵略者却说出为了保护巴格达的妇孺而进行拆弹行动,会不会太搞笑了点??? 出于蜗对战争题材以及小人物题材的爱,还是五星好了 ╮(╯_╰)╭
凯瑟琳毕格罗凭借这部满溢雄性激素的战争片成为首位获得奥斯卡的女性导演。影片剧情较为松散琐碎,以一名对徒手拆弹迷上瘾的上士为视角,展现了深陷伊拉克战场中人残酷与荒谬的生存状态。大量纪录片式手持摄影、快节奏的剪辑和主观镜头营造出危机四伏的氛围。风筝和超市麦片架是出彩场景。(8.0/10)
单纯的讲娱乐性,这片子糟糕透了!但是结合现在伊拉克战争的背景,就有趣多了。记录片式手持拍摄的风格让人很深入的融进那个战乱阴霾下的城市,尽管是管中窥豹,但战争的残酷还是扑面而来,让我不禁想到和平的可贵。再有,Kathryn带此片和前夫的阿凡达角逐奥斯卡,让今年的评奖多了一份趣味。
偏偏是不畏惧自我死亡的人,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被他人的死亡所触动着 || 面对战争,官衔不是强者的标志 || 美国大兵已经深陷战争而无法适应正常的和平生活,仿佛战争成了他们存在的唯一意义。伊拉克人跟美国大兵没有强弱之分,都被一个叫战争的魔咒驱使着,即使走得再远,终难逃被碾碎的宿命…
Chris Hedges said, “The rush of battle is often a potent and lethal addiction, for war is a drug.”如果不理解这句话,你就会发现这部战争片好难看懂、好无聊。战争是毒药,Kathryn Bigelow用半纪实的手法,避开了许多熟悉的桥段,战争对人心理的摧残是无法消弥的,正如James的玩具只有炸弹。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0)
上一篇 2023年7月10日 上午7:48
下一篇 2023年7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