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北平的困境纯属是咎由自取,入东北或者入淮海,都会是不一样的局面,可他偏偏不动,最后还是那三朝古都满城古建筑救了他。第三部已经没得打了,城下之盟。几处印象深,傅作义烧掉日记,历史由别人书写;蒋介石动情的说怕自己死无葬身之地;大佬们要进京赶考不做李自成。
邬先生角色传神
北京城没受到战火洗礼,傅作义确实功不可没,傅作义救了北京城,但同时也是北京这座古城救了傅作义。若不是北京城里有诸多值得保护的文化古迹,哪有那么多人为北京城的和平解放东奔西走,解放军早就攻城了。
大决战三部曲在战争片史中是极为特殊的存在,这一系列的拍法也是独成一派,电影使用旁白搭配庞大外景开始,也以此结束,在剧情方面,构建了三层结构,一是国共双方党内高层的战略决策,而是指挥将领的运筹帷幄,三是下层士兵或百姓的当下处境,这三个层面交叉叙述,从而共同制造了这一恢弘的史诗巨作。在技术上来看,由于是国营制品厂拍摄的献礼片,所以预算与可调度资源极为可观,这一先天条件,促进了这系列电影中真实还原部分战争场景(如第二部中的战壕描绘),磅礴战争场面的出现(系列中均有的飞行俯瞰大行军等)。另外别样的地方是,在战场人物上,并非有突出个体,而是用群像的方式,不过这一方式反倒易于突出上层的决策人物,但因其拍摄时代的环境限制,出现的政治人物也有所偏差,探寻片中的出现比例,也可以一窥当时党内对这些功勋的态度。
感谢傅作义啊!不过建国后应该让他作北京市长,他保护下留下的东西都被蚕食和破坏掉了,可惜!
由于平津战役性质问题,比较接近历史片而非战争片。有些评论说不如前两部精采,我倒不觉得。核心情节以劝降傅作义为主干,线索明晰,傅作义内心的痛苦挣扎十分令人动容。由于战争戏较少,没有了前两部之中那种浮夸的战斗英雄壮烈牺牲情节,反而比较自然。攻克天津的战争戏则成为大量文戏之间分量适当的调剂。结尾为了总结三部曲、拔高意义、颂太祖功德,过于说教。
我真的很喜欢这三部电影的镜头语言,真的很棒。
上回:刘亚楼谏取天津,金汤桥两军会师
下回:微操圣手再攻心,华北剿总终投诚
第三部完结,这就是我华夏的《魔戒》三部曲了,从量级和制作上是最贴切的比喻。从开会到打仗再到开会,延续了宣传片传统,无奇幻无文学,靠举国之力和一帮老革命电影人完成,再也不可能有这么好看的十多个小时的主旋律了。
四野南下时指挥部尚未完备,地图一块块被铺在墙上是攻城略地的沙盘推演,林彪入山海关直取塘沽,历史由胜者书写,且与过去重叠。傅作义火烧日记,他们的历史不重要,历史该由别人来写了。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中华民族一定能克服最危险的时刻,永远向前进。
1516.
黄志勇由文艺男神王志文饰演。司徒雷登一句明天就是他们的圣诞节喽简直笑喷。
新保安围35军,围而不打,待完成平津切割后发起行动;张家口易手。
天津卫1月14日10点发起行动,29小时活捉陈长捷;
邓宝珊,周北峰全权代表傅作义完成谈判
平津战役不如另两场决战紧张,但留下了经典的北平方式与天津方式,以战促合,傅作义成为主角。片尾是新政协的正确拍法,点到即可。
这部戏是大决战系列的结尾,虽然说对比前面两部,气势上输了点,但也称得上佳作。(傅作义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挺好的。应该说在正反两方面博弈的剧情看的观众很精彩。)(东北野战军的几位将领,也是塑造的很迷人;淮海战役那里实际上有一点点可惜的)
解放战争
邬先生的傅作义 比起修宗迪老师更加传神啊
【补完】经典的一代史诗,这部从时间线上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终结,结尾也一直铺到了建国筹备。从战争戏份上显然没有淮海和辽沉重,毕竟重头战役只有两场,新保安和天津,但这部的亮点是大势已去的政治摇摆,夹在辽沈、淮海中的华北,傅面对一锅夹生饭,终究还是作出了“合乎天数”的选择,北平终成北京。
津塘桥为这部片子停止车辆运行。
宜生脚踏两只船,长捷献祭城下盟。
建党一百周年看完了大决战三部曲,这是我们自己的史诗大片,毛主席和傅作义演得真好
第二部
1999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