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走出这动物园
情绪电影,套层结构。百年国片,独一无二。
其实,这本可以是部同志片,只不过迫于当时的电影审查制度和时代审美主流,那个“像个姑娘的小伙子”就真的变成了“姑娘”。虽然,男主帅、女主美、故事还可以;可是,这样的表演形式、这样的文艺台词、这样的镜头语言,真不太能用现在的眼光去欣赏吧?→ 中国电影博物馆影厅里的爷奶叔姨听见熟悉的歌曲旋律响起就跟着哼唱起来了。
每次看完电影,我都要闭上眼睛想一想,提到这部电影脑海里的第一个画面第一句话是什么呢?俞:你为我失去这么多,你不后悔吗?夏:在这个年代,我们的失去都不是为了我们自己
享受得太美妙了,即便胶片老化,即便我在影院睡着了那么一分钟,但都是在最舒缓的情绪(两人开救护车出游那段)下小憩的。当然,对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模仿,让杨延晋当年挨了点小批评,但它的基调绝对适合那阵的伯格曼和费里尼。
国产电影很少有这种能看得让人渐入佳境的,后半部分的叙事张弛非常好,比起前半部分精炼含蓄了很多。作为新时期的头几年里的影片,不管是反思力度和形式借鉴都相当大胆。张瑜和郭凯敏也表现出色,虽然多少有点戏剧化的样子,但是瑕不掩瑜。
20101204@新光影艺苑。这片子太超越时代了,不但有剧中剧,有多结局,连打破第四壁的手法都用上了。虽然是实验电影但本身拍得很有诗意,毫不乏味。张瑜也很棒,同一个角色各种变化,伪正太、妹、交际花、眼镜娘……真是萌属性齐全啊。
80年代的故事最嗲了~
夏和“弟弟”开车去野外采药的桥段几乎是看到过的最好的抒情段落了
名气没《庐山恋》那么大,不过郭凯敏和张瑜的二度合作可谓天作之合,而本片从可看性话题性艺术性全方面超越前者。借由两人的邂逅和受伤层层推进,对文革时期的批判绵里藏针,三个开放性的重逢结局各有特色,呈现出80年代先锋电影的时代特征。
当年的电影都有点舞台剧的影子,演员的功底都很强,而且敬业。那时的爱情戏真纯,纯真!
当时看到男主眼睛被打瞎的时候心里有点难受
挺小众的一部反思文革佳作!一个人受了伤,遭了罪,不允许他喊艹 ,只允许他喊疼,故名曰伤痕文学,电影本身故事很平淡,优点胜在套娃式的六种开放式结局,六种不同的人生令人反思那个十年对那一代人的伤害。女主角问:为什么有些人那么凶?
男主角答:他们还没长大!
他们都是爱国者,他们都追求真理和正义,可他们迫害起自己的同胞来眼睛都不眨,他们用仇恨对待世界,自以为很成熟。
可是在认知层面上,他们还没长大。
甚至,这个民族还没长大。
也许,所谓长大,就是心中没有敌人了吧。
前半部是梁祝和罗马假日,后半部是滚滚红尘和罗伯格里耶的欧洲快车。
上海电影曾经达到的高度让人惊叹。元叙事和多重结尾设计巧妙。开车和失明的意象都不错。从性别角度切入讲文革故事现在看来稍有些古怪。
六种结局 六种人生
亮点当然是最后的三种结局,进取地探索各种形式是杨延晋的招牌和本色。前一小时的伤痕文学现在看来乏善可陈,血红视线和动物园的隐喻还值得嚼两下。倒是梁祝、郭靖黄蓉那套性别错位下的朦胧爱意和戏剧冲突比较抢眼:扮男生的张瑜说自己从小就像女孩改不了,郭凯敏反问,这也不是什么错误,改它干吗?
儿时曾经让我震撼的中国电影,里面的那首歌我一直会哼鸣,前年遇到了郭凯敏本人找我写一个本子,真是颠覆偶童年对他所有的幻想
导演观念意识超前,夏和瑜作为异性反而没有作为同性来得坦然、亲密,反映出两性交往的特点。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都是纯洁的,是那个年代真善美的化身,而他们分别的遭遇正是假恶丑对真善美的摧残,是对文革的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多结局的选择也超前于时代,发挥了电影的假定性与间离效果,让观众参与到叙事当中。
初中时在电视上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悲伤的故事、哀婉的主题曲、开放式的结尾,都带给我极大的震撼。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