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尔于佩尔完全不需要“饰演”的一个角色,天然坦荡的“女权主义者”。她甚至不知道也不在乎什么是女权主义者,只是直接而天真地不妥协于“女人”的被动身份。被占领的法国,没有人去解放国家,也不允许女人解放女人。
被占领法国,懦弱和“被阉割”的男人们要借助程序之手、假已是傀儡的国家机器之力,去斩首一个追求温饱和愉悦、渴望灿烂色彩的女人。对这种假道德的揭示,对整个社会氛围的刻画,对女主角出色的演绎,使得影片颇为不俗。
克劳德夏布洛尔中后期代表作,伊莎贝尔于佩尔凭本片加冕威尼斯影后。1.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梦想成为歌唱家的玛丽,在维希法国时期为了生存,悄悄提供有偿帮助堕胎的服务,并收留妓女朋友,事发后又被设为典型杀一儆百。2.夏布洛尔拍得十分冷静克制,没有做什么道德评判,将一切是非曲直都留给观众自行思考,于佩尔对角色的诠释也足够立体。3.影片中的男性基本成了懦弱、无能、推卸责任与自欺欺人的化身。古往今来,以虚伪而单方面的道德之名禁锢与戕害女性的现象层出不穷,但放在维希法国傀儡政权时期,则更具深意,这也是女性主义的谷底时期,不能忘记。4.德军举办的“蒙眼斩鹅头”比赛也颇有寓意,还有女主丈夫所沉迷的报刊剪裁拼贴游戏。5.影片结构中的双重视角:女性主体与儿子追忆。6.多次复现的门框构图。PS:修订翻译了中字~(8.5/10)
于阿姨是懵懂女误入歧途专业户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优秀之作:1男女绝对平等也算是一种性别歧视2她本该天真浪漫多情无邪,与阿莫多瓦不同法国导演看女人不单是崇拜,还有理解女性天生的悲剧美3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法国如她的丈夫,敏感虚弱,通过飞扬跋扈的特权滥杀无辜,看看战败国的历史吧,写满荒唐。4她的小儿子那么灵动!我见犹怜。
玛丽不需要学习波伏娃或者看阿特伍德来了解什么是女性主义。她站在那里,她走在路上,她拿起工具,她去跳舞,她说拒绝和向前奔赴,她活着本身就是feminism的定义。
夏布洛尔的女性题材交由于佩尔来演绎真是再契合不过,一个明明充满无数戏剧点的故事被阐述得无比冷静无比残酷(又一次具备其水准的拿手好戏),多重多元主题即使在堕胎不再被判死刑的今天,仍显得毫不过时,夏布洛尔处理强情节题材从不失手,能做到狗血与优雅兼容实属天赋。那些饱受生育之苦的女性们,自从脱离无忧少女时代,即堕入被无穷家务和孩子哭闹包围的无爱婚姻,那个自杀的母亲冷漠地说“我从没爱过我的孩子”,女主说“我不爱我的丈夫”,泣血心声被男性的自大怯懦扭曲成犯罪的口实,战败的失魂落魄(潜文本语义丰富)必须由女性的身体承担起“重建道德标准”和迎接下一代新生的工具。收得极为干脆的结尾也是向来特色。
四星半//想起伍尔夫写道“自古以来,女性在所有诗人的所有作品中都如灯塔般光芒四射……”但现实生活中女性的遭遇总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处境相左 这样悬殊的差距似乎造就了这一生理性别 也可能是社会性别与生俱来就应该带着某种凄惨兮兮的悲剧性//夏布洛尔的冷静克制正好拉开了距离 使得他的观察成为可能怀着怜悯情绪的观察者姿态 呈现出事件和境遇 判决交给男人 判断交给观众
法片#500.非典型夏布罗尔电影。直面二战时期被占领的历史里扭曲的法国人心态(跟[鬼子来了]之类的类似),并将女性的解放、压抑与反抗放在这个背景下,真是胆识和眼界俱佳。人物的复杂性写得很到位。有于佩尔的关系特写才这么多吧。
不得不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
克鲁塞那个时候很像爱德华诺顿
冲着于佩尔看的,近三十年前的她,面貌和现在相比变化不大,那种独有的掩盖不住的桀骜不驯的气质,在每部片子里都有闪现。片中的女子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正因为太自我,也不懂的收敛,最后成了道德败坏的牺牲品。女人应该学会自立自强,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男人们都很怕这一天的到来吧!
SIFF*影城。题材犀利,女性用一种反基督教的方式成为牺牲,或不如说寻求主体性的殉道者,于佩尔陷入的道德困境,是一种对母职的逃避,有两处先锋的对话:我能够忍受,但不爱他们。在肚里的娃有灵魂前,先让女人有灵魂吧。微妙的是,在将性与生育变为生意后,反而失去了男权社会的庇护(他们不会判女人的),就好像子宫的自主是一种诅咒。夏布洛尔非常巧妙、也可以说鸡贼地把背景设置在战时,男性的阉割焦虑被清晰化为战败的怨气,局势越紧张,(向内的)道德欲望越强,男性角色的无能、俊俏、岸然都像是失权后的代偿。砍鹅那一幕达到文学性的峰值,于佩尔开始予取予求,如入规训的无人之境,而你看到她跳舞、微笑、为悦己者容,你心里暗叫不妙,因为片刻的幸运并非真正的自由,而是悲剧的先声,就像那位再也没回的女友。
出乎意料的简洁、平和,于佩尔散发了一种纯真的光辉
“今天做了个很贵的发型 可你居然没注意到” ;真实事件改编 借普通女性之眼控诉纳粹德国控制下的腐败法国维希政权 营造在当下看来不可思议的日常恐惧感;4K修复
将凶手隐于无形的《女人韵事》恰恰在它啰嗦的结尾处露出了马脚,但这也刚好为我们确切理解这部探讨性别与权利关系的不凡杰作提供了有力注释。它与《维拉德雷克》共享同题材却从无为的悲悯走向了犀利的批判,夏布洛尔在把《维奥莱特》这只替罪羊推上断头台的同时也将伪善的国家(男权)意志拎出来鞭挞。
克劳德夏布洛尔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依旧是繁琐细节的叠加和尽力平衡的白描,不过这部导演情感上的观点清晰,让观影过程舒畅多了~整部片信息量超大,震撼点很多,话题远不止堕胎这么单一,挺值得一看的~又,于佩尔对这个充满复杂性的角色表现地很是立体有说服力,再对比一下冷酷祭奠,不得不赞~
【A】她好像从来没有年轻过,又好像一直没有老过。少女装扮的于佩尔那么的和Maggie相像,而转念之间又换成了Meryl Streep的模样。整个故事都是被于佩尔一人所带动,带着我们慢慢去感受那种绝望和无助……
可分析的角度相当多,对于民族懦弱的反省,对于道德的质疑,男权的压榨和若隐若现的战争带来的生存空洞,于佩尔的麻木和野性同时表现,越到后面,越有一种深不可拔的绝望感,国已如此,人何以堪。三星半。
表演命题作文题目:悖德怪物散发人性光辉。于佩尔成绩:一百分。指导老师:夏布洛尔。
转载声明:此文章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